最近一周,越牛新闻记者过上了“美国时间”,因为记者4个月前的采访对象——美国哈佛大学的绍兴留学生们纷纷发来了微信。来自绍兴、就读于哈佛公共政策专业的雨轩在9月4号迎来秋季学期的第一堂专业课,“本来没学可上这样狗血的事情,就要发生在我身上了。”雨轩感慨地对记者说道:“一通电话改变了命运,现在终于开学了,心里总算踏实了。”
在4个月前,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6800余名哈佛外国留学生面临的是“没学可上”的窘境,隔着12小时的时差,记者把这几个的采访资料整理了一下,顺道带大家复盘一下这场风波的时间线。
起因是美国多地高校去年爆发了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引发特朗普政府对校园“反犹”情绪的关注。今年1月,上台不久的特朗普就开始向这些学校发难,要求整改,否则就冻结其联邦拨款。其间,有学校作出了妥协,而哈佛大学选择了硬刚到底。
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撤销哈佛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计划认证,外国留学生要不转学,要不失去他们的美国居留许可,这行字还特意用加粗的黑体标注了。特朗普的这一刀,砍向哈佛,让藤校成了“疼校”。
美国国土安全部文件“这意味着哈佛大学将不再能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必须转学或失去他们的美国居留许可”(红框内文字翻译)
当时,记者采访了到了哈佛大学的准研究生朱迪,她为了梦想中的学府,拒绝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多所名校,“5.22政令”的颁布,意味着她的研究生生涯很可能就要泡汤了。来自绍兴、就读于建筑系的乔斯则表示,自己每天都提心吊胆。哈佛的春季学期5月底结束,但当时,包括他在内的不少中国留学生都不敢回家:“谁知道再来美国上学的时候,还有没有合法身份。”
哈佛2024-2025学年的6800名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人数占到了15%-20%。这场牵动全球目光的风波,不仅伤害了这些无辜的学生,也撕开了美国“教育自由”外衣下,政治干预学术的真实裂痕。
哈佛大学9月迎新周(图由雨轩提供)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中国展现出的,是维护海外学生权益的坚定立场。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说中国反对将教育合作政治化,坚决维护海外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正当权益。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6月5日,事情迎来了转机,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特朗普通电话,特朗普表示“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学习。”
短短两句话的新闻,信息量极高,我们要注意几个词,一是“应邀”,说明中方是受邀请的一方,主动权清晰;二是特朗普态度的180度大转弯。
这通电话给所有中国留学生注入了强心剂,乔斯告诉记者:“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与美方进行义正词严的沟通并得到积极回应,我们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见证了历史。”
随着9月开学季尘埃落定,记者采访的这些中国留学生们都一一顺利返校。但美国政府与哈佛之间的“撕扯”依旧在进行着,美国政府仍可能通过调整签证政策、收紧科研资助等方式 “秋后算账”。
哈佛大学教授在接受CNN采访时就说,这种“惩罚”最终伤害的,不是哈佛,而是美国自身。
图:The Economic Times
今年,一项针对1600名科学家的调查显示,其中75%的受访者正考虑离开美国,寻找更适合他们科研发展的地方。
从全球人才流动的大背景看,这事儿显得格外耐人寻味。如果美国的大门不再像以前那样敞开,或者进去了却发现环境变得充满变数和敌意,那么这些顶尖人才自然会考虑别的去处。
中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这些年高等教育和科研投入都在快速增长,也在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现在美国自己开始“往外推”人了,对这些国家来说,潜在的机会窗口就来了。
当学术自由变成政治筹码,当大学校园沦为权力战场,所谓“灯塔国”的招牌算是砸了个稀碎。
接下来的戏码怎么“演”,我们不妨接着看。
(应受访者要求,文章均采用化名)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沈泽敏 李佳 徐烨飞 实习生 小金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