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保税维修资质的获得,事关杭州乃至浙江的航空梦。
这要从两个反差说起。
首先,是需求量和保障能力的反差。
浙江是航空运输需求大省,全年旅客吞吐量超8000万人次。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春运期间每2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飞。
但这些飞机的维修特别是国外航司的维护保障,往往要远赴上海甚至北京、广州、厦门等地进行处理,因为本地并没有具备国际维修资质的企业。
“浙江过去在民航维修产业尤其是承接国际业务方面,存在明显的空白。”采访中,业内多位专家表达了类似观点。
其次,是定位和流量的反差。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虽然是全国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机场,却是其中唯一被定位为“区域航空枢纽”而非“国际航空枢纽”的机场。
去年7月,浙江省《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提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门户型国际航空枢纽功能。这是浙江的雄心。
全球保税维修业务的开展,将从多方面助力浙江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首先,是填补维修空白。
在这一领域,长龙维修有先发优势。作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能力最全的航空维修企业,长龙维修拥有空客A320系列飞机深度维修能力。
目前,它正在积极申请欧盟EASA认证这一全球顶尖的维修资质,有了这个资质后,将能承接欧洲航司的飞机维修业务,也拥有了东南亚航司飞机维修的“敲门砖”。
飞机整机区外保税维修政策落地后,随着业务的发展,未来,浙江还能继续提升维修和管理能力,争取进一步开展发动机等高值产品的保税维修。
比如,在2025年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活动上,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开工建设,主要建设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等功能区,填补浙江省内航空高附加值产业空白。
此外,维修业务发展与国际航线开通能够实现双向促进。
有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如果本地没有具备国际维修资质(如EASA/FAA认证)的企业,航空公司往往需要从外地甚至国外派遣跟机维修人员,成本极高。
政策落地、获得资质后,浙江能为落地的国际航班提供及时、高效、经济的维修保障,无需航司额外派人跟机,大大增强了杭州乃至浙江对国际航线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国际航线网络的完善又能降低维修企业承接国际业务的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成本指的是,境外航空公司在选择维修企业时,往返维修地的燃油支出是重要成本。对于有杭州航线的载客航班而言,售票能够覆盖燃油成本。如果没有航线,就需要维修方承担调机成本了。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