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里,徐景荣利用一切休息日时间,带领团队实地寻访古道、古渡等,面对文化圈不同的观点,研究并发声,2009年他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
据史料记载,谢安隐居东山期间,曾在东山上开拓了一条用于与好友游赏的“调马路”,还有一条用于出海的森林古道即东山古道,全程长约5公里。经过研究和多次实地考察,徐景荣在南起曹娥江边的东山古渡,到东山国庆寺,再由此沿东山古道到窑寺前并延伸到谢安憩亭(长塘镇谢憩村)一线,共挖掘和命名30处景观点,这一个个景观点都是谢安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活动遗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修缮后的梅坞古道,每到节假日,一日游客量能轻松破万,给沿线山村的村民带来致富流量。
东山下始宁墅旧址,一口有着16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方形谢家井,经徐景荣等考证,就是当年谢玄、谢灵运用过的,井水依然清澈。不远处,一块上面刻有“墩墅依然”4个大字的石碑躺在地上,碑上还刻有“清同治年间谢氏后裔”等字样。“发现时,已被当成抽水机的垫石在使用。”40多年里,由他发掘保护的当地古迹,不胜枚举。
如果以10年为一阶段,那么2010年后,徐景荣侧重于传承弘扬东山文化。彼时,东山书院恢复建成,对于东山的开发和东山文化的传承,上虞从民间到政府部门形成了联动。东山景区一期于2011年揭开面纱,完成了谢安墓整修、太傅祠重建。此后又开始了二期建设,所有文史资料均由徐景荣一手提供。“仅太傅寺内谢安、谢玄、谢灵运三公形象怎么塑,我就3次上门与温州黄杨木雕刻大师叶春明先生进行讨论。”徐景荣告诉记者,三公像由整块樟木雕刻而成,世代流芳,千年不腐。
40多年垒成的文史书籍和资料,就像真切的时代长卷。这里有孜孜不倦的步履,有家乡发展的脉搏,也有人文和谐的篇章。“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先后两次专程来上虞考察,提出了‘诗源东山’的命题。”徐景荣说,今年7月,上虞东山成立了唐诗之路研学基地,下半年还要纪念谢灵运诞辰1640周年,自己又要开始新一番忙碌,还真的停不下来。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