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景荣看来,对东山文化的研究经过前20年的持续积累,其成果于新世纪之初厚积薄发。团队花了近10年时间,先后梳理编纂完成了5卷本的《东山文化丛书》,核心的《始宁东山志》由徐景荣亲自“操刀”。
“我当时得知余姚谢连芳老人手中有本清朝年间的关于东山的手抄本,就上门拜访3次,老人最后被我的诚意感动,同意出借。”当徐景荣事后拿着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以及手抄本一同交给老人时,老人十分开心!这套丛书把1600年来与东山有关的史料都囊括其中了。
“很多整理编纂于深夜进行,需先忙完手头的教学工作,长年累月,视力影响很大。”徐景荣的右眼现在差不多为失明状态。他说,在此之前,关于东山的历史此前未曾有人梳理过。丛书为东山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发出了属于上虞的声音,也为日后东山景区开发甚至瓷源文化小镇的建设,增添了扎实的史料依据。
曾担任过两届上虞区政协委员的他,履职撰写的提案也多是围绕家乡文化展开。
奔腾的曹娥江,蜿蜒流经浙东多个区、县(市),它不仅是上虞的母亲河,也是“浙东唐诗之路”必经枢纽。2003年,刚刚学会开车的他,利用假期组织了一场媒体寻访母亲河曹娥江源头的活动。从杭州湾、百官城区,一直到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山脉长坞、浙江省水利厅设有“娥江源头”的标志为止,他用文字和录像记录了一段段寻访,也为实地考察提供了新思路。回来后两个月内,他日夜难眠,饱含深情写下了长诗《曹娥江,我的母亲河》,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当年度一等奖作品。
2007年前后,徐景荣开始担任上虞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兼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至今已组织了22场东山文化研讨会,吸引了国内许多专家纷纷前来。”徐景荣告诉记者,专家们在现场解决了不少学术界争议。比如,广西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灵运集校注》作者顾绍柏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审、《天地一客》作者宋红,曾先后专程前往上虞东山、嵊州三界等地考察。他们最后认为,从历史文献记载分析,尤其是根据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与始宁县地理位置考证,谢灵运祖居地遗址应在上虞东山附近。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