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外滩大会主论坛圆桌环节迎来四位年轻的90后AI新生代,他们都在自己的路上走了很久——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2009年就做了第一款机器人,2016年创办宇树科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作为早期贡献者参与了“AI教母”李飞飞领导的ImageNet项目,现在成为改写机器人故事走向的一员;DeepWisdom创始人兼CEO吴承霖在学校做过一个自动机器学习的系统,在笔记本上跑系统,一次得跑一周,风扇吵得室友想把他轰出去。如今,团队站在多智能体发展浪潮的前沿;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博士毕业后加入OpenAI,2020年回国任教并展开产业化探索,长期聚焦强化学习领域。
很多人眼中,他们正走向中国乃至全球AI产业浪潮之巅。但比起来时之路,他们更在意未来的路怎么走。
交叉融合,这是记者近几年采访新锐企业、新兴产业时常会听到的字眼。它意味着一切仍在探索初期,而不同业态、不同环节之间的缝隙,又蕴含着无限潜力。
在外滩大会走走逛逛,随时都能感受到这股“含新量”——
大会首次设立的机器人小镇门前,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大摇大摆行走,它能听懂指令、与观众互动,产品今年发布以来收到来自全球各国主题公园、博物馆、文旅运营商的咨询。
记者了解到,这家市场化创新中心由80后科学家张睿睿于去年4月成立,是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首个原点项目,短短一年多时间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链主型创新企业,聚起百来号年轻人。
不过,文旅产业只是这家年轻企业面向市场的入口之一,企业“两条腿走路”,“主业”是机器人大脑、小脑、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攻坚,也关注垂直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一边技术长跑、一边养活自己。
比如,大会现场首发的“贡嘎一号”四代机“体重”仅25kg,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内唯一的超轻量级选手,可以为用户准确拿取5.5kg内的物品。为了让机器人的触觉更精准,团队还研发了一款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
另一家同样成立于去年的企业珞博智能,在大会现场派出了年轻的00后员工。
不光公司年轻、团队年轻,它的产品受众也是年轻人。今年6月,企业推出AI潮玩“Fuzozo芙崽”,目前销量已接近一万只。
这款毛绒玩具面向Z世代提供情绪价值。在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加持下,它会默默记住用户的喜好、情绪,为用户写日记,还能用NFC交换信息、进行社交破冰。
或许,“AI+”的朝气和活力,正是新大陆延伸边界的动力所在。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