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绍兴街头涌现出不少“江西小炒”店铺。统一的装修、醒目的标语——“拒绝预制菜”“现炒现卖”,配上热辣的锅气和整洁的环境,吸引了不少食客。把“拒绝预制菜”当作卖点,至少说明在当下餐饮市场,“预制菜”这三个字俨然已成众矢之的。
几乎与此同时,罗永浩和餐饮品牌“西贝”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老罗在西贝吃了一顿饭之后,直言“又贵又难吃,满满的预制味”,并呼吁国家应推动预制菜立法,要求餐饮商家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颇有意思。一方是藉藉无名的地方小馆,以“非预制”作为核心卖点,迅速走红市场;另一方则是知名连锁餐饮品牌,陷入“不愿自证”的舆论旋涡。眼下双方争执仍在继续:西贝老板贾国龙声称要起诉罗永浩,并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厨房,欢迎消费者监督。老罗也毫不示弱,悬赏10万元向网友征集“西贝”售卖预制菜的证据。
西贝到底用没用预制菜?这件事当然可以水落石出——开放厨房、接受公众报料,真相总会被拼凑出来。
令我惊讶的,其实是这场争论中预制菜所呈现出的“可憎”面目,以及公众对其理解之混乱。在罗永浩的描述中,预制菜几乎等同于“低端”“危险”:明明都是预制,却还卖得那么贵。以他的认知水平,不太可能不清楚“预制菜≠低端菜”。这说明,至少在当前的消费现实中,所谓“高端预制菜”尚未真正建立起品质信任。
而贾国龙的回应,更侧重于理论层面的自辩。他强调“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西贝”使用的是中央厨房预加工原料(如标准切割的羊排),配送至门店现场烹制,并不属于预制菜——后者指的是熟食冷冻、加热即食的成品。他还进一步指出,预制菜是未来大势,也分三六九等,好处包括提升效率、稳定品质、实现“美食平权”等。
尽管贾国龙说得条理清晰,却坚决否认“西贝”卖的是预制菜。说实话,我倒更希望贾国龙能像他曾经表态的那样——“高端菜才定制”,展现出行业领军者应有的担当:大大方方承认“西贝”就是要做优质、可靠、美味的预制菜,破除偏见、引领风气。
可惜,他并没有。
而网友的评论则更有意思:大多数人并不纠结罗永浩说得对不对,而是一边吐槽“又贵又难吃”的用餐体验,一边众口一词地表达对预制菜的不信任。看来即便“西贝”能在技术上“洗白”并未使用预制菜,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已然面临一场信任危机。
那么,预制菜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从三方面推进:
一是国家层面应尽快推动相关立法,要求餐饮企业就是否使用预制菜进行明确公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二是应当向成熟市场学习,真正实现预制菜的方便、美味与健康兼顾,而不能只停留在概念炒作。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预制菜行业要打破污名,必须有一批有担当的企业边实践、边科普,主动设置高标准、严要求,用真正优质的产品重新赢得信任。
“谈预色变”绝不是健康的市场状态。预制菜更不应被简单妖魔化。当前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实现自主选择。而这场看似闹剧的“西罗之争”,恰恰是一次难得的公众科普契机——它把问题摊开在我们面前,等待行业、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推动改变。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何瑛儿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