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晚年住在剡县(今浙江嵊州市)金庭山的山脚下,常常到山前的瀑布下面写字,他不愿把字留给人家,每写满一张纸,就沉入瀑布下面的碧水潭中。
有一天,王献之在会稽鉴湖边碰见一位老道,交给他一封信说:“有急事呢,速报右军!”
说罢,老道就匆匆忙忙走了。王献之也不晓得是什么事,怕耽误了,于是日夜赶到金庭山家中,呈上书信。
王羲之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端午过五,趁鸟归府。”
王羲之见了大喜,掉过头来问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了?”
王献之回答道:“五月初十。”
王羲之点了一点头,说道:“正是时候了。你来到这儿,曾看见附近有什么鸟吗?”
王献之说道:“今天风静日暖,水碧山青,草木寂然,仅仅听见碧水潭中那只白鹅“嘎嘎”大叫,除此以外,没看见有什么鸟。”
王羲之听说,哈哈大笑道:“鹅,我鸟也。你且领我看去。”
王羲之来到碧水潭,一眼看见那头红蹼火眼的大白鹅正伏在潭边,他走上前去,坐上鹅背,奇怪,鹅不见大,人不见小,一坐上去,正好。只见那头大白鹅慢慢落进潭里,向瀑布游去,到瀑布下,张开两只翅膀,顺着瀑布徐徐上飞,到最高处,就离水升向蓝空,这时王献之才觉悟到爸要升天去了。于是紧忙大声喊道:“爸飞升去,留些什么给我们呵?”
只听见王羲之回答道:“留汝一滴水,得之垂千古。”
于是他就骑鹅飞去,冉冉进入白云里,不见了。
王献之直到望不见爸了,还呆呆地立在潭边,在想“一滴水”是什么呢?天都快黑了,仍然想不出来。于是顺着潭水流出的小溪往回走,突然看见溪边有零零碎碎的纸片,仔细一看,是爸写字的纸呵。只是纸被水泡过,上面的墨迹都褪了,可是却有一个个“永”字留着。一连找到八个“永”字。多怪呵,这“永”字墨迹为什么不褪掉呢?望着“永”字,王献之痴痴发呆,好久好久,忽然省悟道:“哦,是了是了,一滴水不就是“永”字吗?永,久远也,“万世永赖”,垂千古矣,这“永”字大约是个宝了。”
王献之想到这,心里一喜,忙把“永”字拿回家,朝夕临摹,从此以后,他的字日益长进。到智永和尚时,更加勤习“永”字,并且创立了“永字八法”。实际上“永”字的点为侧,横为勒,直笔为努,挑或钩为趯,策是斜向上短画,掠是左下下撇,啄为右上小撇,磔即波或捺。细分之,略有不同:如竖有直或直画,努则说明不宜直,因笔直无力。永字寓有用笔八法,能写好永字,其他字也就容易写好了。智永取名,也寓有“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
至此永字成为习字人用笔必练之字,因为永字具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真的永垂千古,流传万世了。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