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以创新之“能”成转型之“势”,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山区县,新昌小县域撬动大创新,精准滴灌激发企业内驱力,加速跑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连续十多年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前十,4年蝉联省“科技创新鼎”。
日前,新昌县科技局工作人员吕杰回访位于羽林街道的新昌县海顺轴承有限公司。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企业上个月和中国计量大学共同研发了一套视觉监测设备,实现产品质量全自动检测。
新昌县海顺轴承有限公司生产部长 卢春东:人工检测的话,打比方一万个里面可能有五个是不合格的,这个设备可能是十万个里面只有一个到两个,品质上都提高了,效率也提高。
“海顺轴承”是当地大型轴承企业的上游配套供应商,已从事轴承锻造加工20多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但企业研发能力不足,曾为此一筹莫展。
新昌县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副科长 吕杰:他们产业比较传统,以前是他们可能没这个意识,研发投入可能只有两三个点。

作为助企专员,吕杰指导企业申报研发项目,并帮助参评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眼下,“海顺轴承”的首款技术专利已经落地。
新昌县海顺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仁杰:赋能以后,更加利于我们快速地进行技术上去突破,那我们自身就更加有信心。
用真金白银的投入,持续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十年来,新昌保持科技财政支出占比15%以上,年投入超1.3亿元,并设立企业研发准备金等制度,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以上。今年,新昌又明确了中小企业科创相关的37个细分指标,通过“五个全覆盖”分类精准培育科创企业。
新昌县科技局副局长 曹晶:我们在线上开发了“五个全覆盖”的一个专项模块,会形成一对一的检测报告,分派给相关的责任部门,相当于是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通过一对一检测,科技部门发现不少企业的科创短板在人才。作为首批帮扶企业,“康立科技”从事织机控制系统近30年,想要拓展业务,却没有合适的软件开发团队。
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梁汇江:原来我们是做控制系统,对信息化这块还是一个“小白”,新型的电机驱动,包括新型的控制算法这些,这方面我需要大量的人才的支撑。
企业的难题很快得到回应。借助“天姥英才”计划,当地人才办帮助企业找到刚从澳洲回国的李白博士,并为他提供子女就学、安家补贴等一揽子人才政策。
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总监 李白:很舒服的这样一个能够让我安心工作,同时还能够很开心地在这里生活。

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当地还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总部基地,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定制科研人才,形成全县域的良好人才培育生态。截至目前,新昌已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250多名,协同企业攻克技术难题280多个。
浙江陀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王建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针对每个产品形成一个合作项目,快速弥补我们这个研发短板,提升了我们的研发效率和质量。
同时,新昌县将进一步推动天姥实验室拓展延伸,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并联合浙江大学等优势合作高校院所打造“成果池”,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
作者: 编辑:周琦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