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绍兴嵊州崇仁古镇,青石板路上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屠继孟将印有“二八大扛环绍兴”的旗帜绑在后座,同行的七位七零后骑友已整装待发。这群平均年龄五十二岁的中年人,正用最复古的方式丈量家乡土地,让“二八大扛”的钢铁骨架驮起新时代的文明使命。

车轮碾过时光,低碳唤醒乡愁
“这辆永久牌二八大扛比我女儿还大两岁。”屠继孟轻抚车把上斑驳的漆痕,1987年父亲花半年工资买下的自行车,如今成为他践行低碳理念的“坐骑”。每天清晨五点,这群“老男孩”便跨上横梁,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穿梭于城乡之间。从新昌大佛寺到上虞覆卮山,从诸暨五泄到柯桥安昌古镇,车轮碾过三十年光阴,载着竹编茶篓、老式保温壶,将零排放的骑行轨迹编织成绿色交通网络。他们用行动证明:低碳生活不是苦行僧的修行,而是对传统智慧的现代传承。

镜头定格烟火,文明浸润旅途
在嵊州越剧小镇,骑友们支起三脚架拍摄晨雾中的水袖翻飞;新昌下岩贝村的云海前,他们用延时摄影记录梯田从黛青到金黄的蜕变。屠继孟的抖音账号里,300多条短视频串起绍兴的四季诗篇:春日里新昌茶农采撷明前龙井的指尖舞蹈,盛夏时诸暨珍珠塘泛起的银河星辉,秋收季上虞葡萄架下飘荡的酒香,冬至柯桥古纤道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这些带着露珠的影像,让"浙东唐诗之路"的抽象概念化作可触摸的人间烟火。

钢铁驼队传薪火,古越文化焕新生
当骑友们在嵊州小吃摊前架起运动相机,老板娘手起刀落切出的糟肉醉蟹,瞬间成为屏幕那端十万网友的深夜诱惑。他们特意设计的“二八大扛补给站”——用老茶瓮改装的移动水吧,用竹匾盛放的年糕饺,让每个停靠点都成为文化微展厅。在新昌穿岩十九峰,骑友们偶遇的上海游客惊叹:“原来低碳旅行可以这么有腔调!”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似二八大扛的三角车架,稳稳托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夕阳西下,屠继孟的骑行服后背已洇出盐渍。手机里不断跳出的点赞提醒,让他想起三十年前父亲载着他穿街走巷时,街坊们投来的温暖目光。车轮滚滚向前,这支钢铁驼队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当低碳成为习惯,文明便有了流动的载体;当镜头对准故土,乡愁便有了传承的根系。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亮宗 摄 编辑:宋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