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沉醉绍兴:《乐毅论》墨迹

2025-09-09 09:31

来源:

一次,有个上百岁的老和尚在王羲之书房里,看王羲之书写《乐毅论》,但见他撮管悬臂,运笔如飞,这篇字写得龙腾虎跃,动静中皆见秀丽,活泼泼地有生气,妙笔啊!不禁失声叹道:

“我九岁时在丹阳寺庙里落发为僧,混混沌沌,过了半百;年届花甲,始识世;逾古稀之年,才知人知命,到耄耋庶几忘情矣,不想今已年过期颐,见右军字,复生欢喜情。”

王羲之听这么讲,叹道:

“我写字,洽情适意而已,不欲人喜誉憎毁,今使大和尚忘情,乃我之过。”

老和尚连忙合十道:

“右军言重了。我们出家人,已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对右军宝墨,也是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了。”

王羲之摆摆手道:

“这是不可能的。上个月,我听说有老人养一头鹅,丹顶玉身,鸣声高亢,激昂如壮士歌。我多次托人向他买。老人说,自己孤苦,以此鹅为伴,虽贫寒,也不愿卖。我就去看。到这老人家里,见桌上放有一壶酒、一盘肉,老人乐呵呵地请我坐,我要先看鹅,老人摇摇头说:不用看了。我听说右军爱这鹅,今已亲手杀掉,烧好,恭候右军下酒了。”我为此郁郁不乐了好几天,就因我太爱这鹅,反而促使鹅早死。因而知道哀乐均足伤人,怎敢用这几个字,遗忧于老和尚呢?”

老和尚知道得不到这字,坐一坐就走了。

王羲之到内室拿来一只红木的小盒,约一尺见方,从里面取出一块叠着的丝巾,把王献之唤来,叫他认认这是什么。

王献之把丝巾拉开,是一整幅,折叠处了无印痕。仔细一看,这巾光洁如绢,比纨细腻,比练还白,比纺略厚一些,比绸却硬得多……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木痴痴地看着发愣,王羲之笑道:

“这是蚕茧纸啊,十分名贵,世无多见,虽有百金也无处购得。我在京城写祝版时,皇上甚喜,赏赐给我两张。”

王献之听后这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道:“难怪我没见过呢,这是写字用的吗?”

王羲之点点头道:“是写字用的,我珍惜多年,舍不得用。今见你握笔腕力足,才拿出蚕茧纸,你用这把我写的《乐毅论》临写一次。”

王献之听说大喜,抱了字和纸,回到书房里,铺好纸,磨浓墨,蘸饱笔,看着这篇《乐毅论》字,正想临摹,但是见到了这张珍贵的蚕茧纸,又不敢轻易落笔。就反复端详起爸的字迹来。渐渐发觉这篇字如蓝天中掠过淡云,无不舒卷自如,字迹前后似碧水倾泻,不见有断续的地方。自己临写,真不晓得如何起笔,到什么地方才能收笔了。

王献之呆住了。天天铺好纸,磨浓墨,蘸饱笔,看着爸的字,就是不敢临写,这样过了一个月。渐渐发觉爸的字,个个都写得宽狭短长,肥瘦疏密,各具其态,一笔一笔,无不尽妙入神,真不晓得学哪一笔好啊。

王献之爱字惜纸,越看这字越好,越看这纸越珍贵,天天磨墨蘸笔,就是不敢临写。时常揣摩这篇字的布局结构,每个字的提按使转,一天一天默记着,深深地印在心里。有时就用手指在桌上写,走路时在身上画,睡觉时在被上描……有人说王献之惜墨如金,不肯随便落笔,怎知道王献之这样一来,才逐渐领悟到运笔存筋藏锋,写字时减迹隐端等许多书法上的道理呵。

这样足足过了三个月。王羲之到书房里一看,王献之竟一笔也没写呢!知道他这样揣摩,就十分高兴地说:

“你临写字帖,已能形似。今天这样用心,一定可以传神了。”

于是叫他写字前,要对纸凝神构思,想好全篇布局,再握管,勇猛精进,纵横收放,不可停伫,务必一气呵成,于整体中求得字字遒丽健秀,才能见书法精神。这一来,王献之果然把《乐毅论》临得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成为神品。人们都说,王献之临过《乐毅论》,得书法要诀,终成一家,这是很有道理的呵。后来专擅朝政、横霸一世的桓温,拿出一把极为精致的扇子,叫王献之题字。王献之一落笔就写错了位置,观者无不骇然变色。王献之却不慌不忙,就势涂成乌牸牛,还题了《牸牛赋》,成为当时人们敬重的双绝珍品,这就是因为他得到王羲之真传的缘故啊!

王羲之写的《乐毅论》本,几经转折,流入禁中。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叫弘文馆冯承素临摹了好多本。到唐中宗时,又流入民间。藏主十分珍惜,后终被抄查。没想到有位老婆婆在抄查物件中,竟把这本墨宝偷回家,即时被衙役发觉,跟踪追寻。那老婆婆几乎吓死了,就把这《乐毅论》本塞入灶膛,烧毁了。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