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剡溪九曲之二曲:艇湖,千年流转的诗意之境

2025-09-08 19:40

来源:

剡溪是绍兴嵊州市的母亲河,一条蜿蜒的剡溪如灵动的丝带,从南向北穿越全境,最终在绍兴市上虞区汇入曹娥江,奔向钱塘江的怀抱。这条水系沿途孕育出著名的剡溪九曲胜景,而二曲艇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剡溪九曲之二曲的艇湖,历经千年风雨,从曾经的宽阔湖泊到如今的剡溪一部分,虽自然风貌有所改变,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却从未消逝。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品味。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交融,传统与现代相互对话,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艇湖之名: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剡溪流出嵊州城区,与黄泽江相汇,形成一座水域环绕的岛屿,岛上曾有竹山村。剡溪西岸的艇湖村与竹山之间,曾是一片宽阔的湖泊,往来需靠船艇,这里便是“竹山渡”,也是晋时王子猷“雪夜访戴”停棹回艇之处,艇湖之名由此而来。

南宋《剡录》中记载:“自嶀浦……八里至浦口,四里至竹山,五里至吴家庄,十里至戴溪亭”,从地理方位也印证了艇湖之名的由来。而艇湖地名的远扬,离不开南朝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的记述。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思念好友戴逵,从山阴泛舟至剡溪,舟至艇湖,竟不见而返。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洒脱地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随性豁达的性灵之气,与居住在艇湖边上的戴逵可谓同调,两人自由率性的人生态度,成为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艇湖往事:名士雅集与文化积淀

东晋时期,著名美术家、雕塑家、文学家戴逵避居剡溪畔,与郗超、刘炎、谢安、王徽之等名士常聚于此。他们遍游山水,纵论书画,探讨雕刻,戴逵也因此成为世人敬仰的隐士。一时访戴者众多,“访戴驿”应运而生,驿旁之桥称为访戴桥,戴逵故居后还改建为招隐寺,有诗云:“驿路古今通北阙,仙溪日夜入东溟”。

“雪夜访戴”的故事,成为唐宋诗人咏剡诗的热门话题。唐代诗人方干在《路入剡中作》中写道:“截湾冲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北宋诗人苏东坡的《雪溪乘兴》云:“溪山雪月两佳哉,宾主谈锋夜转雷。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从何处来”;南宋王十朋的《戴溪亭》道:“高士逃名隐此溪,凭栏遐想独徘徊。不知吾祖乘舟后,得得谁从雪里来”。这些诗篇,让艇湖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艇湖今貌: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岁月变迁,剡溪改道,水从竹山东侧流过,原来的艇湖已成为剡溪的一部分,但抬眼看去,自然风景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艇湖三面环山,西面紧倚艇湖山,山上有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崇祯七年(1634)重建,2001年重修的艇湖塔,它是嵊州地标性的建筑。塔下是剡城,南临如玉带环绕的剡溪。

如今,嵊州还建设了艇湖城市公园,这里原来是剡溪湛头滞洪区,处于剡溪与黄泽江交汇处,湖面开阔,植被丰茂,山水秀丽。公园内以艇湖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设计建造了诗画中心这一主要唐风建筑群,其标志性建筑“蕴秀阁”是省内最大的唐风单体建筑,阁名取自大诗人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的咏剡佳句,蕴含着浓浓的唐风诗韵。

艇湖新韵: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依托剡溪,嵊州开辟了水上“美妙三公里”精华旅游线,集中呈现剡中一带秀异的山水风光和浙东诗路丰富的人文内涵。游客们可以乘坐仿唐山水游船,环湖游览,感受千年文化的熏陶。在游船上,看青山倒影,古塔映水,仿佛穿越回唐朝的水墨画中。

艇湖城市公园内,还有滨水戏台,每周固定时段会有非遗戏曲表演,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沿着环湖步道漫步,解锁湖光山色的绝佳视角,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在文化体验区,触摸越地历史,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往。玩累了,还可以在餐饮区品尝黄酒配嵊州小吃,如小笼包、炒年糕等剡中美味。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亮宗 编辑:沈泽敏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