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六战攻坚”一线蹲点(五)10条黄酒产业兴村共富链绘就共富“醉”美画卷

2025-09-08 16:25

来源:

黄酒作为我市大力发展的3条市级标志型全产业链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10条黄酒产业兴村共富链,有力助推黄酒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六战攻坚”一线蹲点》专栏,来听报道。

眼下,连作晚稻插秧进入收尾阶段。越城区种粮大户郑阿多的2台插秧机联合作业,高效完成100多亩晚稻的插秧任务。今年,市县两级对按约定种植黄酒专用糯稻的农户给予专项补贴,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这个品种是“鉴湖糯1号”,抗倒性强,出米率也高。今年我种了100亩,政府每亩补贴600元,算下来比常规晚稻多赚300元一亩,100亩一共是3万元。

2018年,市农业农村局启动黄酒糯稻本土化工程。市农科院联合省农科院、浙江大学和头部酒企,在海南岛、绍兴等地,开展以黄酒糯稻品种选育和关联性研究为主的科研项目。目前,“鉴湖糯1号”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亩产比传统品种“绍糯9714”提升5%以上;“鉴湖糯2号”“鉴湖糯5号”等新品种也进入省级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今年,全市共有62户农户与黄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种植黄酒专用糯稻2.12万亩。市农科院糯稻所所长宋幼良:

我们通过新品种选育,一方面是提高糯稻的产量,增加种粮大户的收益,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提升糯米的品质。

黄酒兴村共富链的基本路径,就是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合适环节中布局建设“共富工坊”。前期,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头部酒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方式,帮助链上各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其中,古越龙山与新昌县七星街道32个村社联合打造“京生爱酒”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村集体增收,去年共分红80万元。七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秋萍:

最多的经济薄弱村分红有将近5万元,其它村也不少于2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和民生实事工程。

黄酒集团驻新昌县七星街道九峰寺村指导员张桂琴说:

通过开展黄酒销售、名酒进名企、宴席推广等活动,使原来的帮扶由输血向造血、活血转变,让党建联建项目落地落实落效,串起企业乡村共富链。

柯桥区湖塘街道兴华村的菌菇“共富工坊”与会稽山、塔牌结对共建。酒企赠予酒糟,提高菌菇种植质效,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该项目已间接带动农户增收124.8万元,村集体增收180万元。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傅祖康介绍:

通过(烧制)糟烧以后的酒糟,去种植蘑菇,这样对他们在种植蘑菇过程当中,也是一个产品的创新,增加了一个营销的理念。他们一年大概会生产出有酒香的蘑菇,差不多是1000公斤以上,我们公司也能够消耗他们差不多1/4左右的蘑菇。

早在1915年,东浦云集酒坊出产的黄酒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奖牌。眼下,云集酒坊所在的越城区东浦街道,将“手工黄酒第一村”南村村作为共富片区核心先行打造,已完成首批14家手工作坊的提档升级,成立全市首个区域共建共用的黄酒检测中心,取得全市首张黄酒小作坊生产执照。当地还建立“东浦甄选”区域品牌,推出46款黄酒及衍生产品,在景区常态化设立“共富工坊”土特产直营店,构建“1+12+N”销售体系网络,相关产品近一年销售额突破560万元。东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冯倬程:

我们通过黄酒兴村共富链的建设,主要是带动我们村民以及相关的酒农进行致富,也是想重现我们东浦酒乡的一个盛况,打造酒乡绍兴的最美展示窗口。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黄酒共富工坊10个,吸纳就业980人,带动农民增收233.95万元,为村集体增收合计437万元,在全市特色产业兴村共富链中位居前列。今年上半年,绍兴黄酒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重点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绍兴市入选国家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国家第二批产业名片打造计划城市。市经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俞灵燕:

我们也特别重视以黄酒为载体,去做文商旅深度融合的一些创建,推动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产业增值,实现黄酒产业的发展振兴、文化的多元传播。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余斌 傅偲艺 编辑:王春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