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行即所信的自主改造
储朝晖
《中国教育改造》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对20世纪中国教育影响至深至远。
1981年我迷上陶行知的时候,《中国教育改造》就成为必读的一本书。1982年暑假,我在陶行知曾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看了40余天陶行知的资料后,歙县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的程仁灏、汪麦浪老师在封面题赠给我一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中国教育改造》,一直珍藏身边。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教育改造》入选,并邀我编选一些能代表陶行知思想的其他文章,添加了陶行知学术年表,写了《用实验主义改造中国教育》的相关解读,对该书思想内容作了简要的概述,便于读者了解陶行知的学术经历和整个教育实践与思想体系。
陶行知当年为何将自己出的第一本书定名为《中国教育改造》?取“中国”二字是由于1921年他随孟禄一起到全国各地调查,他的视野从原来的大学教授、教育学科拓展到对全中国教育的关注,并在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的过程中,长时间考虑的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写出的文稿反映的也是以中国为对象的。“教育”是该书的内容范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显示出对教育的关注,到美国留学获取了实验主义的理论工具,经过近10年在中国对教育的调查、研究和晓庄学校试验,生成了“改造”的理念。
“改造”在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潮中属于中性、理性的一类。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就读期间因武昌起义停课回到徽州府议会任秘书,其间参与屯溪阳湖余家庄暴动,其结果是赶走了原来的官僚,新来的还是官僚。陶行知由此认识到武装革命不能改变人心,后来他在给老师的信中明确“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于是,《中国教育改造》作为他的著作集书名就恰当不过了。
《中国教育改造》是本文集,却没有收入陶行知1928年前写的所有文稿,而是经过挑选的,陶行知在自序中说:“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东洋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所以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这本集子的特点,首先就是体验为基础,所写、所信、所行一致;其次就是开放的,不成体系,不是专著,不断长进,“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人家怕要疑我前后思想矛盾,其实我的矛盾处,便是我的长进处”,这一特征延续到陶行知终身,与他的老师杜威的理论一样,不试图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改造》是“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是陶行知1917年回国后不断探索的心路印迹。它的主旨是用实验主义改造中国教育。具体体现为以平民主义作目的,以实验主义作方法、工具。批判中国教育的“五旧”:依赖天工、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偶尔尝试。提出以试验获得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能刷新进步。1928年陶行知还在给中华民国大学院的提案中提出让具有各不相同的政治思想的人建立政治试验区,反映了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反传统,反洋化,却不简单拒绝中西文化,而是主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坚持“去”与“取”,不问“新”与“旧”、“中”与“西”,只问“适”与“不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此信条下对教育理论的倡导与实践。
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教育改造》除了收入1928年版的全部文章,还精选了《共和精义》《中国在转变中》《教育与科学方法》《我之学校观》《行是知之始》《创造的教育》《生活教育之特质》《民主教育》等经典名篇,是各种版本的陶行知著作中内容最为精练而又能比较完整地反映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书,包含了陶行知关键的思想内涵,更加充分体现陶行知一生中民主、科学、创造的三个主题词。
陶行知改造中国教育,旨在教育能够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实现人民幸福,真正读懂它的人,就会自觉、自主参与教育改造。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一盏照亮文明传承的灯
周广玲
知名学者余世存2025年出版的《中国人的家风》一书,对中华家族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该书通过16个中国家族跨越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传承故事,阐释了家族传承的本质在于精神层面的家风而非基因遗传。余世存的这一著作为我们重新思考家庭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余世存在其著作中选取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族,每个家族都展现出独特的精神特质与文化传承。其中,孔氏家族以“好学明礼,诗书传家”著称;张氏家族秉持“见素抱朴,清静无为”的理念;而钱氏家族则传承着“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鉴则议论伟”的家风。这些家族传统不仅是维系家族延续的精神纽带,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钱氏家族为例,其人才辈出的现象并非偶然。该家族历来重视教育,除遵守国家法律外,族人还需恪守《钱氏家训》的规范。据统计,钱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22%,但其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数量却远超其他姓氏。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家族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余世存指出,现代家风应当是现代人在互动中自然形成的关系模式,而非教条化的规范。他认为,良好的家风是几代人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由单一权威强加的意志。对于普通家庭,余世存持积极态度。他表示,只要小家庭保持健康良性的生活方式,新的家风就会逐渐形成。这种家风不需要刻意模仿传统大家族模式,而是可以由当代人自主创造。余世存还注意到一个社会现象:随着经济发展,部分职业女性得以从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家庭生活。她们通过组织聚会交流育儿经验,这种自发行为可能成为现代社会重建家风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的家风》一书采用了双重视角,既分析了引领中国思想潮流的精英家族,也记录了具有独特对照意义的普通家庭。作者余世存在书中不仅探讨了显赫家族,还记述了自己的普通家族经历,展现了家风的普遍性。
余世存指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个体精神营养不足的问题,其中家风和家教的匮乏尤为突出。这种匮乏与“私”观念相互影响,导致中国人长期未能妥善处理二者关系,进而延缓了现代家风的形成。在当代社会,家庭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余世存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提到每次将父母从湖北随州老家接到北京时,都会遇到代际冲突问题,两代人常常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人既未能与陌生人建立合理的群己权界关系,也未能与亲人建立健康的边界关系”。尽管如此,余世存对家庭关系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年轻人阅历的丰富,会“重新回归亲情”,所谓的“断亲”现象只是暂时的。因为“家庭始终是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场所,是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翻阅《中国人的家风》一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历经数代而不衰的家族,如孔氏、钱氏、荣氏等,都将读书明理与道德修养作为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家庭关系的维系,甚至出现了“断亲”现象。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言:越是身处困境之时,我们越需要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中国人的家风》是一本值得每个关注家庭发展的人阅读的书籍。该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家风文化的历史脉络,更为我们展现了家风建设的未来图景。当个人理想与家庭愿景能够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时,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必将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读者
作者: 编辑:王春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