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沉醉绍兴:只这一点像羲之

2025-09-08 10:11

来源: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画字,不料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头蘸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他妈听见了,说道:

“儿啊,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他快活地问道:“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

王羲之听了没声响。

妈听了,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又问道:“五年行了吧?”

妈还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气得跳起来,问道:“究竟写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听到这里,站起来,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说道:“你呀,能写完这十八大缸水,字儿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不服,下决心显点本领给爸看。他跑进书房,拿起笔来,决心打头重来,先练基本功。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练笔画,只练些横、竖、点、撇、捺。这样足足写了有两年,捧来给他爸看,爸望望没声响。给妈看,妈说道:“嗯,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这番再回到书房,天天光练钩。又足足写了两年,捧来给爸看,爸望望没声响。给妈妈看,妈点点头说道:“有点像银钩哪!”

第五年,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字,足足写了一两年,把字都捧出来给爸看。王羲之拿过来翻了一翻,仍然摇头叹气没声响。只是见到字里面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就成为“太”字了。

王献之又把所写的字捧给妈看。他妈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道:“我儿写字两千日,只这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啦,原来妈妈指的那一点,就是爸爸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呵!

王献之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于是烦闷闷地走出门外,在路上低着头走,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觉来到城门口,看见有位老婆婆在烙单饼卖。哈,真新奇呢!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从肩头往后面一撂,一下子就撂进背后的竹匾里去了。再一看,哈,那竹匾里一张张单饼叠得齐齐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献之看得惊讶极了,问道:

“老婆婆呀老婆婆,你连头都没回过去望一望,这饼儿怎么撂得这样准,堆得这么齐整呵?”

老婆婆听了,笑了一笑,说道:“没什么,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熟能生巧嘛,可不是这样吗?必须勤奋写字,苦练功夫。于是急忙忙跑回家,一头栽进书房里,安心下苦功练字,连书房门也不肯出。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里,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拔动。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心教导他习字,亲笔写了一本《乐毅论》让他临摹。到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大缸水,而且还多呢,于是也成为我国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人们把他与王羲之合称为“二王”,称王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不过“小王”和“大王”写的字,功夫还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王献之等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已照样写了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跟爸的字比一比,像得很哩!

过了一些时候,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墙上写的字,反复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叹道:

“咳,我临走那天,酒真喝得太多了,竟写出这样的字来!”

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样,王献之才不敢骄傲,从此更加努力地老老实实练字了。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