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未去充当坛中的花朵,甘愿成为坛边的一株野草,独自开放。”日前,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卢江良创作的随笔集《野草的歌唱》,作为“中国文学名家散文精选丛书”之一,由江西高校出版社重磅推出,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书中,卢江良凭借敏锐的洞察和独立的思考,以“野草”的姿态发出深沉的“歌唱”,为读者提供了一把解读文学与世界的独特钥匙。
把书和事掰开了揉碎看
《野草的歌唱》在外部结构上分为五个小辑,在内部构成上由“正经的创作”与“随意的发挥”两部分构成,这看似矛盾的两个部分,却因贯穿的主线“解读”呈现了恰到好处的互补效果,理性与感性巧妙融合。
这些“解读”,即便针对的对象不同,但均建立在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对问题的分析、对结论的判断这三者的基础之上,充分传递了他的创作理念、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
王羲之在养鹅中悟道,将之融入行草体中,遂形成了千古一书;达利的胡子是他最具野心的梦想,也是他最非凡而古怪的作品;巴西作家洛萨的作品《河的第三条岸》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封闭性,给读者呈现了一道多项选择题;卡夫卡的《城堡》除了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强烈的自传色彩,还展现出了惊人的预言性……
谈及自己的解读方法,卢江良这样形容:“我喜欢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会深究别人不注意的小东西,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但就像钥匙一样,能打开大师的心门。”他解读的路子确实与众不同,不从大道理入手,专找那些小细节,非仅聚焦于人与故事本身,而是从创作的源头层层剖析,一点点往里挖,最终抵达艺术与人生的本质。这正是本书另类“解读”的魅力所在:于细微处见真章,从怪诞中读解普遍的人性。
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我
如果说犀利的“解读”是卢江良面向外部世界的思考,那么持久的写作于他而言,则是一场向内探索的旅程。当谈及写作的动力时,他说:“写作,就是一个从观察,到分析,再到判断的过程,最终把思想理念总结出来。”
卢江良是地道的绍兴人,从小就喜爱阅读,受鲁迅先生批判精神的影响,在高中时就开始提笔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步入社会后,他做过印染厂的水洗工、室内装修工、陶瓷厂工艺配方员,这些经历使他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多的体悟和见解,也成为他创作的宝贵财富。“以前打拼的日子,都是真实的生活,也是生动的文学。”卢江良说。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卢江良的文字始终扎根于现实土壤。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在长篇小说《城市蚂蚁》中,他描绘了城市“蚁族”的生存境遇,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入选2005年度浙江省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工程;在长篇小说《逃往天堂的孩子》中,他采用多人物视角建构乡土叙事,反映了中国农村现实图景,被业界评价为“首部当代中国农村留守人们的欲望史”。对于新作《野草的歌唱》,卢江良坦言:“这是对30多年创作生涯的一次思想总结。”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生活、对文学最真实的思考,就像野草一样,每一株都在努力生长,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生命力。
《野草的歌唱》这部凝结了作者人生阅历与文学思考的随笔集,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文学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文学、理解生活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如野草般顽强生长却又独具价值的文学力量。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