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我国民间称这一岁时节令为七月半。
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因为具有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所以成为历代传承的祭祀节日。绍兴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素以传统文化为乡风之源。这天,绍兴农村家家户户都会优选五谷食材,杀鸡买肉,抲鱼钓虾,精心准备丰盛的“羹饭”,表达生者对先人的敬爱,尽显后代人满满的孝心。
绍兴还有黄昏水边放河灯的习俗,绍兴人称为“放湖灯”。史料的说法是,放河灯的习俗起源于南北朝的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有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寄托对先人的思念、普渡水中怨魂的祈福习俗。
河灯的制作工艺很简单,只要能随波漂流,保烛火持久就行。听说也有地方称河灯为荷灯,因为最初的河灯是用荷叶做的。20世纪30年代末,北京的《实报》曾经发过一篇题为《今日中元似上元》的文章,说“今晚所放的河灯……一种是在小荷叶里插上一根蜡烛,燃点起来,放乎中流,荧然万盏,漂流无定,倒是很可一观”。除了投放入河的小荷灯,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荷叶灯,就是把完整的大荷叶连梗摘来,天黑以后,将点燃的蜡烛插在荷叶中央,擎在头顶就像一把绿色的小伞。烛火映衬着荷叶,散发冉冉的绿光,把擎灯人的脸都映成了绿色。
绍兴人制作河灯,多是就地取材。从前用得最多的是背角无齿蚌的外壳,就是乌篷小划船用来戽船水的蚌壳。制作河灯时,得选表面光滑且轻盈的蚌壳,越大越好。以蚌壳作舟,搓纱线成芯,蘸上香油,寄托祝愿,点亮后轻置河面,任其漂向远方。但是,蚌壳河灯因为分量重,浮力小,河面稍有波动,就很容易沉没,所以在燃放蚌壳做的河灯时,人们会用晒干的麦草挽个结,垫在蚌壳底下增加浮力。后来,泡沫塑料成了制作河灯的材料,用彩笔给白色泡沫描绘五颜六色的图案,四周遍插竹签彩纸裱糊的旗帜,中间摆一只饮料罐改制的烛台,然后点燃祭祖时用剩的红蜡烛,这样可以燃亮个把时辰。如今,人们则把河灯制作成机车、轮船或者军舰的造型,同时应用声、光、电等技术,将传统意义的放河灯演变成高科技的航模赛。
话说回来,七月半不仅承载祭祀先人的传统,更带有祈望丰收的愿景。旧时绍兴民间还流行祭祀土地和庄稼,白天带着供品到自家田头设桌祭祀,再用剪成条状的五色彩纸,缠绕不同类型庄稼的秸秆,说是可以避免大风冰雹的袭击。夜晚放完河灯以后,男女老少回屋时会在门前点燃香火,将香火插遍房前屋后的石板缝,在夜幕中形成大大小小的“田”字,说是插得越多,意味着秋天的收成越好。这一被称为“焚香布田”的仪式,既是对大地之恩的感念,更是对金秋硕果的期盼。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张富春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