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彭诗 文/摄
退而不休,笔耕不辍,柯桥街道退休教师平兴法就是真实写照。为寻根溯源坚持了13年长跑,修编出桑渎《平氏宗谱》新旧合编本,预计18万字。用勤奋和对血脉传承的热忱编织一条“回家”的文化纽带。
“我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电脑操作与编辑方面也有些基础,续编《平氏宗谱》于我而言,既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平兴法说。近日,记者来到平老师的家中,听听他的修谱故事。
承前启后,克服万难续宗脉
年逾七旬的平兴法,家住新双梅社区辖内裕民西区小区,退休前是柯桥城区一所小学的教师,曾参与编纂校史,为地方文化传承埋下伏笔。
2013年,一份清朝嘉庆二十四年平衡公编撰的桑渎《平氏宗谱》扫描稿的出现,成为他续修宗谱的关键契机。当他发现这份古老宗谱与父亲珍藏的“先祖仁智公子孙四代简史”能够上下连贯时,内心的触动难以言表。这份跨越近五百年的家族脉络衔接,让他毅然立下续修桑渎《平氏宗谱》(南支)的志向,决心为家族文化承前启后。
因有过相关的编校经验,平兴法自觉在宗谱修编的工作上更得心应手。不过,续修之路却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他遍历宗族耆老,耐心倾听他们口中的家族往事,只为获取最鲜活、最真实的信息;并仔细稽查户册,遍历平姓1953年至1984年有关户籍资料,逐字逐句核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细节。《平氏宗谱》(南支)世系修完后,他打印出10多本分送周围族人,至2015年封存告一段落。之后便参与《柯桥街道志》《桑渎村志》的编纂工作。
不过,旧谱由文言文撰写,相关辞句晦涩难懂,给宗谱解读带来极大阻碍。为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他反复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并通过微信逐户发送校对,一点点攻克语言难关。2025年初春,儿子平琦锋告诉他,“豆包”可以翻译古文,自此,平兴法开始用现代技术重启桑渎《平氏宗谱》旧稿的系统翻译工作,将原谱中的文言文尽数转译为现代文,使百年家史得以清晰显示。
更棘手的是,随着时代变迁、户籍更迭,核查工作难度陡增。但他始终未曾放弃。直至今年7月31日,续修工作圆满结束,300多页的新宗谱印刷出版。
凝聚人心,传承祖训润当代
平兴法告诉记者,续编《平氏宗谱》,不是简单的史料整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使命,“族谱是宗族的‘粘合剂’。它不仅清晰记录着家族的繁衍脉络,更增强了族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他将“耕读”“乐善”“忠节”的祖训,转化为当代族人的精神指引——让“耕读”成为重视知识的动力,让“乐善”成为服务社区的担当,让“忠节”成为热爱家国的赤诚。
据悉,新宗谱涉及新双梅社区、双渎社区共200户521人,作为社区重要一员,平氏祖训与社区公约同振共鸣,顺应时代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宝贵的精神养分。“宗族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本续修的《平氏宗谱》,就像一块‘磁石’,以往因分散居住、日常交集较少而略显疏离的邻里,因共同的家族根源而重新熟络,邻里情谊在不断升温。”社区工作人员小周说。
同时,宗谱中“乐善”“忠节”的祖训,也与社区建设需求高度契合。在平兴法的带动下,不少平氏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清理社区环境、帮扶孤寡老人、组织文化活动……让“乐善”精神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为构建和谐、有温度的社区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