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在梦中与抗战英雄相遇,见证以热血浇灌信念之花的壮美人生,完成了一次跨越八十载的时空对话。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携手腾讯和浙江大学未来影像实验室联合出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以9集的篇幅,通过当代大学生子涵的梦境,重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
《归来方知山河重》用梦境巧妙地将历史真实与剧情创作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既严谨又极具感染力的叙事空间。剧集精心选取了茅以升和工友们忍痛炸毁新建的钱塘江大桥、八女投江的壮烈牺牲、雁翎队痛击日寇的英勇无畏、新四军在刘老庄顽强抗击日军的悲壮坚守,以及黄珏在日寇扫荡时毅然跳崖牺牲等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核心内容,将子涵梦中的“在场”与历史事件相糅合,既遵循史实,又拓展了现代解读的空间。剧中的英雄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群像特征,从工程师茅以升到普通工人,从13岁的小战士到女指导员,英雄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担当。
《归来方知山河重》创新采用了“微短剧+纪录”的叙事模式,为微短剧创作探索了新的视角和审美范式。剧中历史照片等珍贵资料的引入,宛如一把打开抗战历史大门的钥匙,增强了艺术叙事的历史代入感。无论是钱塘江大桥,还是女英雄冷云的照片,都形塑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英勇抗战的不屈意志。观众通过这些珍贵资料,能够真切感受到历史现场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在叙事方面,《归来方知山河重》巧妙地利用手机这一现代媒介,在现代青年与抗战英雄之间构建起精神对话机制。子涵的角色代表了当代年轻人,他们与那段战争历史有着时空距离,但通过梦境,他得以“亲眼目睹”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亲身感受英雄们血肉与灵魂的温度。当他用手机记录下建设者们含泪爆破钱塘江大桥的悲壮瞬间,抓拍下抗联女战士沉入乌斯浑河的最后身影……这些细节设计将现代元素融入历史叙事,不仅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也象征着奋勇献身精神的传承。
《归来方知山河重》剧情紧凑,短小而不失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穿透力。尤其是在创作题材上的破圈尝试,对推动微短剧精品创作颇具现实意义。该剧摒弃和超越了以往只追求“爽感”的肤浅内容,没有依赖简单的情感刺激,而是深入历史的内核,抓住抗战精神的本质,使微短剧有了历史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在历史事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该剧也没有为了追求矛盾冲突而刻意制造夸张情节,而是让剧情自然流淌,让情感自然流露,让历史观照现实,展现了英雄精神的当代价值。剧中有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子涵带着跳崖牺牲的黄珏烈士来到2025年,让烈士看到了当今中国的面貌,实现了历史精神的现代性转化。观众通过一些细节,能够深刻感受到,今天是历史的延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吾辈付出不懈的努力。
校园教室里,子涵的课堂汇报深深触动着同学们的心灵。《归来方知山河重》通过这场跨越八十载的时空对话,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精神的永恒光芒。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