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内核之“新”是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向内挖掘;那么表达之“进”,则是向外开拓,在叙事格局与价值坐标中实现跃升——由“保家卫国”的主题延伸至更为宏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银幕上展现大国担当。
这一进阶的起点,是叙事空间的“破壁”与行动逻辑重塑。传统军事题材电影的核心情节往往围绕“御敌于国门之外”展开。近年的影像表达,则将镜头转向海外,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定义“战”与“守”的内涵。《红海行动》改编自“也门撤侨”真实事件,讲述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执行撤侨任务,并挫败恐怖分子首领阴谋的故事。
镜头跨出国境,不是单纯的场景切换,而是大国责任边界的延伸——叙事从“领土安全”升级为“人类安全”,把“守护”的对象从疆土与权利,拓展到生命、秩序与尊严。同时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对“家”的守护,已延展至每一个海外同胞的安危,“国”的形象,也在全球性的挑战与危机中被淬炼与重塑。
影像表达之“进”,也体现在主角的形象与身份更加多元。主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作战主体”,而是承担撤侨、维和、人道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以及国际公共安全职责的复合型行动者,如外交官、医疗救援队、护航编队等。他们不仅要直面火线,还要在多边博弈与跨文化沟通中调停、化解危机。如《万里归途》的外交官通过谈判、开辟通行走廊,护送撤离车队,将“力量”从武力转化为制度与协作的效力。影片中,“撤离车队与难民队伍并行”的镜头进一步强调了“生命至上、众生平等”的伦理秩序,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象化。
“新”与“进”的交织,共同构成近年军事题材电影跨越式发展的鲜明特征。“新”在从宏大叙事到人文关怀的深刻转型,赋予战斗和英雄形象更为真实感人的情感维度;“进”则体现为主动担当国际责任的全球视野与价值表达。
然而,为充分发挥新趋势的潜力,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仍需在几个关键领域进一步深化:其一,电影应更加鲜明地彰显价值引领作用,以文化自信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生动诠释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其二,艺术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平衡至关重要,创作者需要在确保叙事真实可信的同时,保有艺术感染力;其三,前沿视效技术的加持固然重要,但需避免过度堆砌奇观,务求其与影片的情感深度及思想内核完美融合,实现相得益彰的效果。
唯有多要素融合,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方能爆发出磅礴的生命力,在全球语境下,以特有的视角与价值,开辟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对话空间。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