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军事题材电影构成了共和国银幕的底色与风骨。《董存瑞》《上甘岭》《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为创作背景,开创了书写民族解放与英雄史诗的中国式战争叙事。随着战争远去与社会转型,镜头从重大历史逐步转向军旅日常,《哥俩好》《炮兵少校》《海之魂》等作品以轻快风格展现了更生活化的面向。
近年来,《红海行动》等佳作实现由“战争叙事”向“类型叙事+工业美学”的跃迁。由此,军事题材电影把主流价值观和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方式、工业水准结合起来,既能打动观众情感,又能满足市场娱乐需求,使其找到了新的活力与表达空间。
相较而言,以往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宏大叙事中因着重政治符号与“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而稍显与观众情感世界的疏离。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在坚守重大历史骨架的同时,注入饱满的人文关怀,将冷峻的战争史诗转化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动人故事。这种转变,最显著地体现在英雄的“人性化”塑造上,呈现出有脆弱、有挣扎、有情感牵绊的“可感的人”。
譬如《长津湖》不仅呈现了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战役中英勇无畏,更深入挖掘了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之间浓烈炽热的亲情,以及战士们对家国故土的深切思念。这种细腻的情感描摹,让观众从残酷的战争场面中抽离出来去体悟英雄作为普通人所承受的内心煎熬与坚持,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再如《万里归途》,在“撤侨”的叙事主线中,通过外交官宗大伟和白婳等人物视角,聚焦普通华人的焦虑、恐惧以及对祖国的期盼,构成叙事中最为动人的情感共鸣点,使家国情怀具象为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
正是这种在宏大叙事中观照个体命运,注入人文关怀的创作方式,使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更具共鸣与共情力度。内核之“新”,使观众从看见与感受“战争场景”到理解“何以为战”,让电影在保有史诗感的同时,更具温度与厚度。进一步而言,和平年代的军事题材电影早已不止于再现战争场面,而是不断探索如何凝聚价值与激发意志,使光影铸就的“强军战歌”久久回响于银幕内外。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