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浪浪山小妖怪》剧情出自《中国奇谭》首集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从短片到电影做了哪些准备?
陈廖宇:2021年我们在着手制作《中国奇谭》的时候,就“发掘”了这只在浪浪山辛苦“打工”的小猪妖。《中国奇谭》制片人崔威觉得这个短片故事有亲和力、能引起观众共鸣,具有市场发展空间,主创团队随即着手同步构思和创作动画电影。因为《中国奇谭》到2023年才上线播出,所以不少人以为我们短短两年就完成了这部电影。实际上,《浪浪山的小妖怪》足足创作了四年时间。
相比短片,动画电影剧情要长得多。因此,电影剧情虽然沿用了《小妖怪的夏天》的核心设定,但人物和叙事的设计要复杂得多,在剧情进展上也更讲究层次感。单单是剧本创作,我们就花了将近一年时间。
比方说,在短片里,小猪妖是浪浪山有“编制”的打工人,有关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也一笔带过。而在电影里,小猪妖没有“编制”,要找到三个伙伴去西天取经,人物性格更丰富,人物关系更复杂,剧情和叙事更曲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故事走向大银屏。
记者:《浪浪山小妖怪》更关注小人物的挣扎与成长,这种视角的选择是否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隐喻?
陈廖宇:影片上映至今,我们也关注到在各界的反馈中,“打工人”成为高频词语。实际上,在影片创作之初,我们并没有刻意在片中塑造“打工人”的形象,反倒是想更好地表达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我们从观众角度出发,去思考每一个“普通人”爱看怎样的故事,从而真情实感地去塑造人物角色。这些最普通的小妖怪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它们源于创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记者:不少观众看完后认为,影片中的小妖怪与《西游记》里相对应的人物性格截然相反。这方面主创是如何考虑的?
至于小妖怪性格的反差感,是电影创作的巧思——错位和冲突带来的喜剧感更强烈。比如唐僧是《西游记》里意志最坚定的人,并且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浪浪山的小妖怪》里的蛤蟆精身上,则有着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我们不评价对错,只用动画手法放大人物性格,让四种人物性格碰撞,产生化学反应,让不同的观众看了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我们想表达的每个普通人的故事。
记者:观众对《浪浪山小妖怪》剧情有各种解读,您怎么看?团队之前有没有预想到票房和口碑会这么好?
陈廖宇:我们团队常说,电影创作完成后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接受市场检阅。观众千人千面,对影片有不同的解读,当然也要尊重大家的看法。说实话,很多对内容的解读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比如观众认为老和尚是孙悟空变的,这个解读也挺有意思。还有人说,这其实就是四个小朋友出门历练的故事……不同人看到不同故事,这也说明我们影片留给观众较大的解读空间。
影片的票房和口碑,我们会关注,但不会做过多预设。首先,团队对作品质量肯定是有信心的。如果太在意票房与社会反馈,可能反而会给作品创作带来影响。就像电影结尾的“四根毫毛”一样,这是孙悟空对4个“小妖怪”的肯定。至于后续就留给观众想象了,我们也会充分相信观众的判断。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