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郁达夫小说奖在业界声名显赫,《故都的秋》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家”郁达夫却是国内主流学界忽略的研究对象。
受时代因素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郁达夫在文学领域的评价并不高,许多中青年读者不知郁达夫何许人也。改革开放之后,郁达夫研究才上正轨。1985年,中国迎来首次大规模纪念郁达夫的学术活动。那时,距离郁达夫逝世已40年。
郁达夫的文学价值之所以回归公允评价,根本还是在于他的创作有跨越时空的魅力。
当我们谈论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时,叙事视角的选择十分重要。例如,口碑极佳的《南京照相馆》以受害百姓的视角直面战争惨痛,“平民历史”引起大众普遍共鸣。
郁达夫就是一位具有“人民性”的大众文艺倡导者。以人力车夫这一“五四”新文学中独特且普遍的文学形象为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认为,郁达夫的《薄奠》和鲁迅的《一件小事》都突出了劳动人民对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影响:描绘了“劳动者的人性光辉”,揭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因素。
其实,即便是在早期,郁达夫的作品也不仅局限于自我苦闷的抒发,他的文艺思想早已发生演变。除了《薄奠》,他还创作了聚焦贫民窟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微雪的早晨》和《出奔》等一批以底层劳动人民为主角的作品。他身体力行着自己在《农民文艺的提倡》提到的要“亲自到农民中间去生活,将这一块新文艺上的未垦地开发出来……提倡这泥土的文艺,大地的文艺”这一思想。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