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两山”理念的绍兴实践 · 20年20策⑥

2025-09-05 19:22

来源:

暑假期间,地处西白山深处的嵊州市石璜镇白雁坑村迎来一波又一波研学团队。

“这些奇石是亿万年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崩塌遗迹。千百年来,香榧树在巨石压覆下顽强生长。两者共生共荣的奇观实属罕见。”带队老师的介绍,让参加浙江省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的80多名学员兴趣大增,迫不及待进山寻幽探奇。

白雁坑村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地质调查人员曾对白雁坑及周边沟谷进行调查,发现这里大面积分布的凝灰岩质巨石堆积体,为火山喷发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确定白雁坑地质遗迹点54处。

然而,十多年前,这个偏远村庄因高山阻隔、交通不便,一直无人问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才30余万元。“村里人守着万年巨石、千年香榧,却苦于没人吆喝,更无销路。”村党支部书记斯伯荣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8年11月。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大力支持下,白雁坑村被冠以“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之名。也是在那个时候,浙江省召开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提出要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强化“生态富美”的支撑。嵊州市抓住契机,按照“组团抱暖、共建共享”的思路,启动实施片区交通基础设施改建工程,对西白山片区道路进行全面升级。其中,西白云路的拓宽改造,将昔日交会都困难的“羊肠道”改造成6米多宽的双车道标准化公路,不仅极大改善了白雁坑等地的出行条件,也为整个西白山片区的发展打开了“山门”。

路通了,“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的名声也有了。如何把名气转化为人气?这是摆在白雁坑村面前最大的难题。

他们请来专家勘测、规划,把巨石阵和香榧林变成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和研学课堂,让白雁坑村成为地质学界承办科普类活动的首选地。同时,大力推进村貌整治和生态修复,清理杂草杂物、修建观景步道、增设防护设施,让原本杂乱的自然景观显露出原本的地貌魅力和游览价值。积极发展民宿经济,把闲置农房激活成特色民宿。

短短数年,白雁坑获得了首批国家森林乡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

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的影响力终于显现出来,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真正实现了因路而兴、因石而富。去年,白雁坑村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255万元。

记者采访的那天,已经满房状态的茗香农庄仍炙手可热。老板娘黄丽君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她一边婉拒熟客,一边笑着向记者“诉苦”:“现在忙得连休息都成了奢侈。”不仅是茗香农庄,每到夏季,白雁坑村现有的21家民宿往往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火爆场景。连尚未正式开业的老房改造民宿,都已提前迎客。

不仅如此,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白雁坑还与小昆村、西白山村等共同组成“西白忘忧”美丽精品示范环线,形成了一条资源整合、特色互补、客源共享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如今,这里已成为越野骑行爱好者的理想目的地。今年4月,比亚迪美洲商务大会便选址于此举行。高规格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显著提升了白雁坑及西白山片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也充分证明了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旅游魅力。

山风穿过古老的巨石阵,掠过香榧林的树梢,也吹拂着这个曾经默默无闻、如今生机勃勃的地质文化村。亿万年的地质遗迹,不仅默默诉说着自然的传奇,更成为今日村民安居乐业、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

专家论“策”

借题发挥

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乐玲

白雁坑村地处西白山腹地,拥有亿万年地质运动所塑造的巨石阵群与千年香榧林共生而成的独特地貌。其成功蝶变,关键在于借地质之“题”,发挥出生态、文化与产业融合之“效”。

当地以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建设为契机,将沉睡的地质遗迹转化为科普研学、生态旅游的核心资源,把巨石、古树、高山、古道统统变成“活教材”,推动村庄从单纯农产经济转向“地质+农旅+民宿+文创”的多元经营。村民从旁观到参与,从卖土特产到创品牌,真正实现了“石缝里开出共富花”。

白雁坑的实践表明,立足资源特色,善于借题发挥,就能把自然遗存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生态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裘 玮 张 峰 编辑:杨洋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