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兴木刻版画是他于文学之外的“第二战场” 鲁迅的“刀”:用版画镌刻 点燃热血

2025-09-05 18:26

来源:

  ■ 记者 王宏超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秋瑾》 韩界平 作

  《鲁迅像》 赵延年 作

  近期备受关注的鲁迅持烟景墙画,源自1974年创作的版画杰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以泰反复研究鲁迅的思想史和所处时期的环境、心情,长久酝酿,数易其稿而得。作者以刀为笔,镌刻形象,让人感受到鲁迅在烟雾中保持着思想的锋利。

  鲁迅对于版画,一向情有独钟。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认为,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旗手”,堪称“新兴版画之父”。如果说文学中的鲁迅是以笔为刀的战士,那么版画中的鲁迅则是以刀为笔的先锋,新兴木刻版画是鲁迅于文学之外的“第二战场”。

  版画是什么?广义的版画可以囊括印刷,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来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板、石板、麻胶板、铜板、锌板等板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看似简单、朴实,却在刀与板的磨合、对话、交融中,呈现了画家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水准。

  鲁迅提出了“创作木刻”的概念:“所谓创作的木刻者,不模仿,不复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记得宋人,大约是苏东坡罢,有请人画梅诗,有句云:‘我有一匹好东绢,请君放笔为直干!’这放笔直干,便是创作的版画首先所必须,和绘画的不同,就在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

  “缘分始于他对美术的浓厚兴趣。”鲁迅纪念馆原副馆长章贵告诉记者。从小,鲁迅就对美术展现出了非凡的热爱,尤其是《山海经》等带图的古籍,给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兴趣,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他文学与艺术道路上的重要支柱。

  1927年11月,鲁迅在上海与现代版画发生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从内山书店(现四川北路2050号)购得日本艺术家永濑义郎所著《给学版画的人》一书,深受触动。

  裘士雄认为,鲁迅深知版画在宣传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迅速传播思想,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自此开始,鲁迅大量搜集外国版画书刊、画集和原拓……1928年,他创办朝花社,致力于介绍国外优秀的木刻作品到中国,为国内的艺术界带来新的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美术界所引进的西洋绘画如油画、水彩和素描等都只限于印刷品的图像传播,而鲁迅推介的木刻则源自其对外国原拓版画的搜购与收藏。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当时,他花了不菲的稿费向商务印书馆订外购,还先后委托在德国留学的徐诗荃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法国留学的季志仁、陈学昭,在苏联工作的曹靖华和寓居苏联的德籍美术评论家艾丁格尔,以及日本友人内山嘉吉和山本初枝等购集外国版画原拓。

  据统计,鲁迅收藏外国版画原拓共计1673幅,他在世时出版的外国木刻集只能说是他收藏的一个零头。1934年6月18日,他在致台静农的信中披露:“我所藏德国版画,有四百余幅,颇欲选取百八十幅,印成三本以绍介于中国,然兹事体大,万一生意清淡,则影响于生计,故尚在彷徨中也。”他的心愿终因巨款难筹而未能实现。难得的是,鲁迅的这些收藏促成了“德国作家版画展”在中国上海灜寰图书公司举行。这是西洋美术原作较早在国内展出的记录。

  当时中国美术界创作版画艺术的人很少,并且在国内“没有技法上的指导者”。鲁迅认为,中国当时的制版和印刷技术不高,如果要认真研究木刻,就必须向外国学习。鲁迅通过出版书籍和举办展览的方式,将外国艺术家的木刻版画介绍到中国,从1929年开始,他陆续编印外国木刻画集,先后出版了《木刻创作法》《近代木刻选集》《苏联版画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比亚兹莱画选》等版画图册。

  自1930年起,鲁迅在上海先后参与举办了四次外国版画展览。他希望借此机会,青年版画家的眼界能够得以拓宽,技术能够得以提高,师资不足的问题能够得以弥补。

  版画界把1931年8月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起点。这是中国第一个木刻讲习会。他聘请日本友人内山嘉吉主讲,自己亲自主持并任翻译,参加的江丰、陈铁耕、钟步青等来自上海“一八”艺社、中华艺专和白鹅画会的13位学员,成为新兴木刻的“火种”并“播种”中华大地。

  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后,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MK木刻研究会、木铃木刻研究会、现代版画会和深刻木刻研究会等木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新兴木刻的勃发之势。

  江丰于1931年创作的《“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要求抗战者,杀!》、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是那个年代在抗战第一时间表现民族抗争精神的作品。同时代,江夏的《码头工人》、郑野夫的《号召》、刘岘的《示威》、萧传玖的《交涉》和陈烟桥的《都市背后》等,不仅是20世纪中国美术较早描写劳工形象的作品,而且表现了产业工人团结并敢于斗争的先进性。

  版画教育在延安创办鲁迅艺术文学院时才进入较为正规的学院教育范畴,执掌延安鲁艺美术系的恰恰是曾参加木刻讲习会的江丰。

  1933年4月,木铃木刻研究会举办了“第一次木刻展览会”,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木刻展览。

  有着文化巨匠的积极推动,版画成为最早进入欧美文化艺术界的中国现代美术。1934年由鲁迅和宋庆龄搜集的表现中国社会现实的木刻,于3月14日在巴黎皮尔沃姆斯画廊举办了“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这是中国现代美术走出国门在欧洲展出的重要实例。

  同年6月,鲁迅亲自作序并设计装帧的《木刻纪程》正式出版,这本版画集收录了8位木刻家的24件作品,可谓开中国木刻画集出版之先河。在《〈木刻纪程〉小引》一文中,鲁迅指明了中国现代木刻发展的两条路径:“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1936年10月8日,病中的鲁迅来到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全国第二届木刻联展会场。这是该展最后一日,鲁迅按捺不住来此亲睹这个由他亲手培植出来的、绽放出战斗星火的艺术的心情。他与新兴木刻家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亲切交谈的瞬间,被照片永久地定格下来,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帧照片,成为他哺育新兴版画最清晰感人的图像印证。

越地版画绵延不绝

  鲁迅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运动,很快就影响到他的故乡绍兴,数十年来,越地版画的薪火绵延不绝。版画称不上是热门的艺术门类,创作成本高、时间长,但依然有一部分文艺家前赴后继创作版画,以刀锋印刻美好、传承精神。

  出生于东浦东周溇的余俊是越地版画早期代表人物。他出身酿酒世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考入绍兴简易师范。当时学校有“列鸟木刻社”,余俊想参加却遭排斥,愤而多方求教,苦练一段时间后习作超过木刻社的同学,还受到中华全国木刻总会会长麦杆的帮助和指导。当时绍兴报纸上时有他的作品发表。此后他又受聘该报副刊,发表了不少进步木刻作品。1947年,他到上海木刻总会学习,并在斗鸡场绍兴民众教育馆举办木刻展览。

  绍兴解放后,余俊曾回浙江,与潘天寿、诸乐山等老一辈艺术家交流,之后他服从组织安排,到绍兴军分区宣教科任《学习报》副刊主编。这期间,他配合部队中心工作创作不少木刻作品,在部队文艺刊物上发表。1952年他转业到绍兴一中任教,在教育工作的同时继续创作木刻,还在学校成立木刻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创作版画出版专辑,作品曾被推荐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美术作品展览”。

  1952年到1956年是余俊创作的黄金时期,创作版画数量多,艺术上亦渐趋成熟。许多作品均获得好评,远在北京的“供销总社”也要求他为其刊物《全国供销通讯》绘制刊头。1962年,他被分配在鲁迅电影院搞宣传工作,创作了二十余幅以绍兴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五色套色木刻。两年后去世。

  今年3月,绍兴籍华人艺术家董达荣向故乡的美术馆无偿捐赠艺术作品共计401件,主要是木刻版画、综合版画、丝网版画。他于196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随后担任浙江日报美术编辑。他捐赠的作品包括版画《伟大的实践——毛主席视察浙江农科所》及其木刻版,以及描绘周恩来深夜看书的版画《夜深人静时》及其木刻版。

  1958年出生的黄安华是绍兴有名的文艺聚集地——南方书店主理人,而他另一个重要身份是版画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创作的版画作品就频频亮相国家级展览。他的作品《新兴木刻的创导者、实践者和继承者》在全国青年版画大展中获得创作奖,又在1993全国群星艺术大展中获得金奖,并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黄安华自青年时期投身版画创作,经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变革浪潮。2006年完成的《个人的有限翻印试版之二》是其创作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探讨了个体表达与艺术复制的辩证关系。

  《孔乙己》《祥林嫂》《阿Q》《闰土与水生》,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韩界平这四幅版画作品入选了2019年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年轻时深受鲁迅影响,尝试过版画创作;后来以创作水墨仕女见长。最近几年,他“衰年变法”,又开始进行版画创作。一幅版画创作的时间以月计,一张三尺见方的作品,需花上半年时间才能打磨成型。但在这个“硬朗、笨拙又厚重”的世界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闲暇时,他还会与黄安华一同讨论版画创作。

  记者了解到,通过美术教育的深入普及,绍兴版画年轻创作者涌现。版画是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课程,近年来大批学生创作的作品获奖。浙江省版画展览作为省内版画艺术的重要展示平台,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版画作品,2018年以来,绍兴文理学院先后共有23位学生的作品成功入展。

  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叔同故里 印记华章”——第二届浙江省小幅版画双年展中,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俞快、傅晨曦以及2019届毕业生吴剑飞、2020届毕业生吴慧祺作品入选,其中,吴慧祺荣获“学术提名奖”。另有7位学生的版画作品入选绍兴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志于道·美于行”绍兴市女画家协会2024美术作品展。

  与此同时,“觉醒——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原作展”为代表的版画展览近年来在越地举办,提升版画影响力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的创作找到借鉴交流的渠道,视野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鲁迅的木刻版画形象

  版画中的鲁迅形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肖像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木刻版画自身黑白分明的特性,与鲁迅先生思想的锋芒和文字的犀利高度契合,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表现其形象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表现力。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以鲁迅为题材的人物木刻版画创作迎来第一轮高潮。鲁迅的木刻形象影响直追其杂文。1934年木刻青年赖少其便在《静物》作品中将鲁迅的形象刻进了墨水瓶的标贴,画面是由鹅毛笔、墨水瓶、鲁迅著作和一根点燃的蜡烛所组成的“静物”。曹白1935年创作的《鲁迅像》刻画了鲁迅眉宇间流露出的深切的民族忧患,画面还有鲁迅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阿Q”“吠犬”以及《准风月谈》《呐喊》杂文集封面等。

  在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前后,再次出现了塑造鲁迅形象的版画创作高潮。仅1956年,就有版画家彦涵的套色木刻版画《鲁迅像》、酆中铁的套色水印木刻版画《鲁迅像》,古亢、洪世清、刘岘、式戈、张怀江的木刻版画《鲁迅像》等面世。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幅由版画家赵延年创造于1961年的黑白木刻作品广为人知,它有另一个名字——《鲁迅像》。作品中,鲁迅冷眼睥睨,横眉锐对,嘴角微抿,带着刀锋般的犀锐。该作品以鲁迅五十生辰照片为底本,采用独创透印法与单一斜刀技法完成全幅刻画,通过淡化衣褶与额纹强化面部棱角,背景横刀与围巾垂直线条形成强烈对比,该作品经广泛传播成为鲁迅形象重要视觉符号,其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的融合被公认为现代木刻艺术的典范。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