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翩跹,稻浪翻绿。昨天上午,记者走进陶堰街道浔阳村看到,一片新整治的稻田在夏日阳光下焕发着生机。新修的沟渠清水流淌,机耕路平坦畅通,承包户老郑站在田头,笑意盈盈:“以前这里可不是这幅光景,就是分散的坑塘,种植效益低。如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我这心里也亮堂了。”
浔阳村党总支书记许红根介绍,眼前这片绿意盎然的良田,在一年多以前还是一片废弃的养殖坑塘,地块零散、缺乏基础设施,不仅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连承包都成了难题。转机出现在去年年初,随着区派驻村指导员徐俊杰的到来,浔阳村启动“耕地恢复共富项目”。徐俊杰协助村里成功申请到项目补助资金,推进坑塘整治——农田平整、修建灌排沟渠、铺设机耕路……短短数月间,30余万元的投入让废弃坑塘变为良田。
“我们一共恢复了近70亩良田,涉及77户人家。”浔阳村党总支书记许红根说,“以前这些坑塘效益很低,难以发包。如今田块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规模化流转。”整治后的水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整体发包给种粮大户,首期五年承包款合计30多万元,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多元。农户不仅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部分村民还在田块实现了再就业。据介绍,该项目有效解决了12名村民本地就业,月薪3500元左右,年均增收4.2万元/人。
坑塘整治后,种植的水稻产量有了质的飞跃。整治前,该区域种植粮食作物,亩产仅约650斤,整治后跃升至1300斤。今年,这片新田预计全年粮食生产总产值将达到近70万元,真正实现了“荒塘变粮仓”的逆转。“土地整合之后,机械化作业方便了,成本降了下来,产量提了上去,我们种粮的信心也更足了。”承包户老屠感慨地说,“以前是小块零散经营,现在是集约化规模种植,效益天差地别。”
越城区农水局经管总站相关负责人说,浔阳村耕地功能恢复项目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探索。它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表现突出,更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实现了多赢。
“接下来我们探索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类似地块,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共富项目带来的长效收益。”许红根说。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