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9岁高龄的彭治衡老人安详离世。遵照其生前遗愿,家属通过越城区红十字会,将他的遗体与脑组织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眼组织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这位有着近八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医者、老战士,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他医学梦想启航的地方,在生命的终点,他选择以无声的躯体,完成最后一课。
最后的讲台,永恒的教诲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服务医学”是彭治衡最深处的信念。他比谁都明白,医学的进步漫长而艰辛,而解剖学这样的基础学科,正是培养优秀医生、实现技术突破的根。这份认知,让他对医学教育始终有一份放不下的牵挂。
“早几年他就一直在念叨,我是党员,是国家培养了我,我走后一定要把我的遗体捐给医学院。”彭老的女儿王晓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彭治衡向越城区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在生命落幕之后,将自己的躯体无偿捐献给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这个他淬炼医技、奠定职业信仰的摇篮。
这样的选择,和他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方式分不开。退休之后,他在柯桥区开了一家小诊所。“开诊所不为赚钱,他就是想继续为身边的老百姓看看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王晓表示。
他的博爱、善良和责任感,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显得更加清晰。2020年新冠疫情刚发生时,彭治衡天天看新闻,吃不下也睡不好。看到年轻的医护人员冲上一线,他常常忍不住流泪。“我老了,身体跟不上了,去不了一线,心里着急啊。”他这样对家人说。2月14日一早,他拿出和老伴省吃俭用存下的10万元养老金,亲自去银行,以他们两人的名义捐给了柯桥区红十字会,支援抗疫。
如今,他完成了“最后的奉献”。他的躯体将成为无言的“大体老师”,在医学院的课堂上,继续带领年轻的医学生们认识人体、理解生命。他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让生命超越了时间的尺度,实现了另一种意义的延续与升华。
“彭老一生‘退休不褪色’。尽管个人生活十分简朴,但他对社区的奉献却从不吝啬。”彭治衡住在城南街道中成社区。该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陈捷告诉记者,近年来,彭老先后向社区老年人协会捐款约15000元,用于支持中秋、重阳等节日活动和组织老年人学习;2024年上半年,又向社区老年大学捐赠1万元。
八十年风雨,不改赤子心
彭治衡生于广东中山,少年时代便饱尝家国破碎之痛。1939年,日本人占领广州,13岁的他只好逃到上海的外婆家,做过童工,历尽艰辛。然而,苦难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反而点燃了他的革命理想。在上海当学徒期间,他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反对内战。
1946年4月彭治衡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多次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在地下党组织、工友及家属的全力营救下,才重获自由。1948年,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党需要输送有文化的青年支援前线。彭治衡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三五支队,转战于余姚、四明山、新昌、嵊县一带。在枪林弹雨中,他不仅是奋勇杀敌的战士,更兼任战地卫生员,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抢救伤员,守护战友的生命。
1952年,他转业到了地方,被派到绍兴参与筹建浙江省第二康复医院,专门照顾受伤的解放军和志愿军战士。为了精进医术,更好地服务人民,组织保送他进入杭州速成中学学习,随后至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
毕业后,他回到医院,一干就是24年,从医政干事一步步成长为副主任医师、副院长,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绍兴的医疗卫生事业。1988年离休后,他依然闲不下来,长期热心社区公益,定期捐赠善款。
彭治衡曾荣获“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抗疫老人”“最美离退休干部”等多项荣誉。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受之有愧”。他常说:“我的成长都是来源于共产党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我要感谢共产党。看到祖国繁荣富强,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骄傲。”
“彭老作为‘五老志愿者’,在社区居住超过20年,一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特别到了90岁高龄,他还经常参加中小学生暑假实践活动,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和医学知识。”陈捷表示。
“我想,父亲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没能亲眼看到今年9月3日的阅兵。”女儿王晓的声音有些低沉。她回忆,父亲生前一直关注时政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不改赤子情怀。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