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狂吼着夹紧我,向长凳上一扔,摔破了我的脸。任何声音都破坏不了厨房昏暗中令人难忘的寂静……”《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生活在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一个底层社会家庭,贫困和暴力笼罩了他整个童年。
阿廖沙就像暴风雨中的小鸟,虽然羽翼未丰却依旧努力飞翔。年幼丧父后,他和祖父母生活在了一起,他目睹与经历了贫困与暴力。在这个黑暗的家庭中,唯有外祖母一直保护着他茁壮成长。
我仿佛看到了书中阿廖沙瘦小的身影,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在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年纪,阿廖沙却已经与小伙伴们一起去捡垃圾挣钱了。
我们常常抱怨学业压力大,可学业压力与随时可能饿死街头相比,又算得上什么。只有学会在逆境中前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才能在苦难中成长。阿廖沙做得到,我们为何做不到?
看着这本书,我又想起了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凯勒幼年时因一场大病而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可她没有放弃自己。1900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第一位获得大学学位盲聋人。她一生创作了14部著作,她用行动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原本身处黑暗,可她最后却照亮了自己,照亮了千千万万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被贫困与暴力笼罩,但他的心却仍旧纯洁、善良。他逐光而行,努力让心灵明亮。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真正的光明不在外界,而在我们心中。
(绍兴市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六12班蒋芷希指导老师:傅海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胡鑫凯 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