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纸“老农保”,岂能用退本金了结

2025-09-04 21:59

来源: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一位老人29年前在领取结婚证时,被要求缴纳200元购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今老人年满60岁,却被通知当年缴纳的养老保险仅能退回本金200元,引发舆论关注。

农民从政府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本应是具有政府公信力背书的民生兜底保障,如今却面临无法兑现的困境。事实上,类似的遭遇并非孤例。笔者查询发现,河南省邓州市、江苏省兴化市、湖南省浏阳市都曾出现过农民购买的养老保险无法兑付的情况。要知道,200元保费在今天或许并不算多,但在1996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926元,这笔钱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户辛苦干上一个多月的收入。农民东拼西凑交上了保险,最终承诺没兑现,得到的只是一句“退本金”,连利息都没有,相当于白白让渡了多年的资金使用权。

养老保险,不仅是制度设计上的一套方案,更是一种社会契约。农民交上去的不只是钱,更是对政府的信任、对制度的期待。如果当年的承诺轻易落空,以简单退本金的做法处理,既不合理,也可能动摇社会保障体系的公信力。几十年的利息、几十年的等待,怎么能简单用一笔本金退还来结清?

也要看到,过去30年,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经历了令人欣喜的进步。从最初的自愿缴费、地方试点,到“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一建立,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为无数农民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制度支撑。关于新旧制度的衔接,虽然政策层面提出要妥善处理原有保险关系,做好制度过渡,确保老人权益不打折,但在具体执行中,有的地方衔接顺畅,农民养老无忧;有的地方则在档案管理、政策衔接上出现漏洞,缴费记录不清、制度接续不畅、政策解释不统一,让一部分老账悬而未决。

如何处理这类历史遗留问题,考验的是制度的温度和治理的智慧。简单退回本金,显然难以服众。眼下,宜宾当地已开始排查类似情况,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治本。要全面清理历史台账,逐笔核实缴费记录,确保每一笔资金有迹可循;要制定统一的并轨与补偿标准,避免类似情况出现不同处理方式;要强化信息公开,让补救方案、处理进度、标准口径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让群众放心。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农民对稳定、可靠的养老制度需求愈发迫切,待遇低、缴费积极性不足、城乡差距明显等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养老问题,仍需被持续关注。提升制度保障力,还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养老金待遇,完善缴费激励机制,并探索与农村医疗、长期护理、社会救助等政策的有效衔接,构建覆盖城乡、运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制度的温度真正抵达千家万户。

养老金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安稳晚年,只有把当年的承诺兑现到位,让纸面的政策真正转化为老百姓手中的养老金,制度的公信力才能立得住、走得远。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