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土地之上 万物有声

2025-09-04 21:58

来源:

土地化育,生养万物,是力量之本、生机之源。暑期热播的年代剧《生万物》,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获奖作品《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通过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在历史变革中的兴衰浮沉,讲述人与土地共生的故事。当剧终人散,我们在为剧中人感动之时也不禁追问,这片热土在时代洪流里究竟生出了什么?

100年前的中国农村,阶级生态错综复杂、贫富差距显著,小农意识与陈旧的土地制度相互缠绕,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禁锢着个体的命运与未来。在天牛庙村,贫农不尽良善,富户不总奢靡,土匪时常出没,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缩影。财主宁学祥对祖业的执念,自耕农封二对土地的坚守,佃户铁头对土地被抽走的担忧,他们的命运无一不与土地紧密相连,映射出土地与权力、财富与生存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小农家庭的日常生活看似琐碎平淡,却处处渗透着社会的压力与时代的阴影。一场暴雨冲垮粮仓,一次突如其来的征粮,都可能在顷刻之间颠覆一个家庭的命运。所有这些纷扰与冲突都指向一个深刻的现实,土地的争夺从来不只关乎经济生计,更是社会能否保持稳定的核心所在。

剧中封大脚高喊“没有土地,怎么活?”这句朴素的诘问,本质上是在说“没有粮,无以立”。在传统农耕社会,收成的丰歉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能否熬过寒冬与荒年。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封二在腊月就开始盘算春耕,立春时与村民一同“试春气”“打春牛”,二月二踅谷仓仪式上高声祈愿“大仓满,小仓流”。这些代代相传的农事习俗,藏着人们对耕种的郑重,更满含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深切期盼。即便到了不再为口粮发愁的今天,许多农民仍习惯储满粮缸、看紧米袋,这份刻入基因的“粮食安全感”,正是土地情结最朴素的延续。

时至今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已从传统的生存依赖转向共生共荣。土地不再仅仅是果腹的希望,更成为农民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选择返乡创业,“新农人”群体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扎根乡土,让土地不仅能产出粮食,还能孕育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等新可能,为这片热土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与经济活力。正如剧中绣绣说的:“他们用心去感受土地的每一次脉动,用行动去呵护土地的每一份生机。”而即便有人离开乡土走进城市,也依然会将土地视作“最后的退路”与“精神的原乡”。这份情感,早已超越土地带来的经济收益,成为承载家族记忆、乡土文化与身份归属的精神图腾。

回望现实,我们更要思考,怎样将这份关于土地的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善待农民。农民不仅是历史的耕耘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过去,农民承受了最沉重的苦,咽下了最艰难的难,他们付出最多、贡献最大。而今既有条件亦有能力,就应竭尽所能、创新办法,对农民好,为他们多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只有农民的日子真正好了,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才会更好。另一方面,要发展科技。剧中绣绣买来独角牛,封家从此不再为耕地力不从心而发愁。一头耕牛,在当时就是封家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如今,农业早已跨越了依靠人畜劳作的阶段,迎来了科技主导的新时代。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大数据监测、生物育种等新质生产力不断落地,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率,更改变了农民的劳动方式,甚至重构了乡村的产业形态。唯有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回馈农民贡献的基础上,以现代科技激活土地潜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可持续、有活力、具温度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生万物,万物生。从一株禾苗到万顷良田,是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从一把铁犁到智慧农机,是科技赋予千年农耕的新形态;从守望相助的乡邻到联通全球的合作,是中国与世界共享的广阔机遇。土地的回答,始终铿锵。这片希望的田野,让我们懂得何为生存的依托,何为心中的远方。也正是这片富饶的土地,必将孕育更加丰盈而辽阔的明天。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