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震碎山河。日军的铁蹄踏向上海,上虞多地遭狂轰滥炸,墙垣倾颓,生灵涂炭。
偌大的中国再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38年,上虞任叶村石家最受宠的孩子石永仙突然宣布:要赴安徽投奔新四军。
石家是当地富户,石永仙作为长子,自小被寄予厚望。父亲石余渊给他取名“永仙”,希望他永远像神仙一样长寿、快乐。
石永仙8岁入私塾,14岁考取号称“北南开,南春晖”的春晖中学。至17岁因炮火离校时,这个富家子已成长为腹有诗书的翩翩少年。
家人早已为他安排平稳人生——3年前娶回的妻子端庄贤惠,嫁妆丰厚,只待他回家继承家业、开枝散叶。
但少年的心已被山河破碎的炮火唤醒。在春晖,他不仅习文练武,更早早接触到马列主义的星火。
他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一家人哭作一团,他却异常平静:“先有国,后有家。”他劝走了妻子,让她带走丰厚嫁妆,只留下一方梳妆台作为纪念。“此去生死未卜,不必等我。”少年语气温和却坚定。
17岁的少年,徒步20余日,穿越千里烽火,于1938年7月抵达安徽新四军驻地。从此,石永仙成了战士观杰。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