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让科普之光照亮“不朽的思想”

2025-09-04 13:20

来源:

近日,绍兴“鲁迅夹烟”景墙风波以投诉者孙女士的道歉暂告平息,但留下的思考还在继续。

这场看似寻常的文化争议,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一种深层焦虑:在文化符号的传承与解读中,我们应如何避免误读与简化,又如何让经典真正融入时代、滋养人心?答案或许正藏于绍兴正在探索的路径之中——以科普为桥,让理性与人文交汇,照亮如鲁迅那般“不朽的思想”。

今年9月,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刚刚过去的七夕,绍兴以一场全龄段沉浸式参与的“科普之夜”活动,重塑了传统节日的内涵。男女老少走进绍兴市科技馆,参与集趣味、互动、沉浸于一体的科普盛宴,仅一个晚上参与人次就达到3000人次,创下科技馆单日活动参与人数新高。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城市的文化自信,更揭示出一条释放传统IP活力的可行路径:以科学精神赋能人文传承,以现代语言对话历史资源,使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科普,能为文化自信注入理性基石,使传统IP焕发新生。孙女士投诉鲁迅形象“教坏年轻人”,虽出于公益之心,却反映出对文化符号的扁平化解读——将艺术表达简单等同于行为倡导,忽视了历史语境与精神内核。鲁迅手中的香烟,是其文学创作时期的时代印记,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焦虑与沉思的外化,绝非对吸烟行为的推崇。若因表象而否定整体,无异于舍本逐末。科普的价值正在于此:它通过还原历史背景、阐释文化语境,帮助公众跨越时空隔阂,理解文学与现实的界限,进而把握鲁迅精神的本质——那种批判意识、立人思想与时代关怀。例如,将“鲁迅与烟”的话题在科普活动中大力推广,可引入民国文人生活习惯的文史资料,甚至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说明吸烟危害,从而区分历史真实与当代价值判断。当公众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文化传承便不再陷于符号争议,而在理性认知中扎根生长。

科普,能给古城绍兴扫除“老人味”,赋予厚重历史以青春气息。“古老”是绍兴的底蕴,但若仅沉湎于往昔荣光,则容易陷入文化静态化、符号空心化的困境。科普恰如一股活水,为古城注入现代活力与交互体验。科普月期间,全民全龄沉浸式参与,正是绍兴以当代语言对话传统的大胆尝试。当科学实验与古桥流水相映,智慧互动与黄酒文化交融,正是绍兴以当代语言对话传统的成功尝试。它打破了“文化即守旧”“科技即疏离”的虚假对立,使这座城市既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也是“永不落幕的科学剧场”。科普消除了文化与科技、古老与年轻之间的虚假对立,使古城摆脱“老人味”的刻板印象,蜕变为一座既承载厚重历史、又拥抱未来可能的“青春之城”。

科普,能为城市生活增添多彩维度,使精神传承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生活化,科学的价值在于大众化。科普月、科普周、科普之夜等活动大受欢迎,表明当知识以趣味化、场景化的方式融入街巷、社区与公共节庆,市民便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市民在参与中不仅学习科学方法,更培养批判思维和多元文化辨别力——不盲从、不偏信,以独立思维审视世界,这正是鲁迅精神在今天应该有的回响。一座善于用科普点亮生活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包容多元的城市。科普让市民在触摸历史的同时仰望星空,在传承文脉的同时探索未知,使城市生活既根植传统又面向未来。

“鲁迅夹烟”的风波已经淡去,但它提出的命题长久而有普遍意义:我们应如何理解传统、如何面对经典,又如何使伟大人文精神跨越时代、照亮当下?对绍兴来说,以科学精神丰富人文表达,以现代传播激活经典价值,才能让“不朽的思想”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重新生根发芽。

科普之光,终将照亮更多城市走向文化复兴与人文创新的宽广之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何瑛儿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