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不一样的其人其事㉚ | 一见金庸“误终生”

2025-09-04 10:11

来源:

上周突然收到戴珏的消息——他为我讲述了自己与金庸的30年情缘。从“金庸迷”到武侠文学研究者,他沉浸在深爱的武侠世界中,幸福而令人钦佩。

与金学家陈墨(左)在兰亭。

三见金庸

“我觉得自己像段誉。段誉一开始是‘大理王子’,最后却沦为‘恶人儿子’,但他始终是那个谦谦公子,佛系随和,心中对热爱的人与事很执着。”戴珏说。戴珏这两个字也像从武侠小说中走出来的一样,充满武侠风范和古典韵味。

“小学四五年级时,马景涛版的《倚天屠龙记》正在热播,这是我第一次看金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一下子就爱上了。”戴珏说。戴珏出生于1984年,那时才10岁左右。后来,他在书店里看到一套《倚天屠龙记》,兴奋地拿零花钱买下,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颇有一见金庸“误终生”的宿命感。如今,他不仅集齐了金庸的全部小说,而且有4个不同的版本,珍藏在家中。

2000年,戴珏正上高中,金庸在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期间举办了一次讲座,邻居哥哥正是浙大的学生,知道他喜欢金庸,就告诉了他开讲座的消息。戴珏坐车赶了过去,亲眼见到了金庸。“那一次,那个武侠大师就坐在台上,离我那么近!他看上去虽然普普通通的,但言行举止间充满了魅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戴珏仍然有点激动。

2003年,戴珏考上大学。金庸曾读过法律专业,于是他也学偶像报了法律专业。也是在那一年,戴珏在杭州的《金庸茶馆》杂志首发仪式上,再次见到了金庸。当时有位学者写了一本金庸传,在现场希望金庸点评几句。金庸毫不客气地当场驳回:“第一,我没看过;第二,我对任何写我自己的传记都不认可。”在现场的戴珏,更加感受到金庸敢爱敢恨、直言不讳的性格。

2007年,戴珏大学毕业回到绍兴,进入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相关工作。当时的他仍孜孜不倦地读着金庸的作品,还给金庸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的喜爱之情。当年8月,他收到回信,是金庸的秘书回复的:“来信收到,金庸先生知道您喜欢读他的小说,十分高兴,谨此转达金庸先生对您的诚挚谢意和衷心问候。”随信还有一枚盖着金庸印章的书笺,上面写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份“回礼”,让戴珏备受鼓舞。

2008年,海宁举办了一个金庸出席的武侠小说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但是,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文章。戴珏想到了从越文化的角度去研究金庸小说,并写下了《金庸小说里的越文化——解读〈越女剑〉》一文。这个新颖的角度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他也如愿参会。“那是金庸最后一次回到他的故乡,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戴珏回忆道,现场人潮汹涌,在主席台上,他挤到金庸身边,一位记者用相机为他们拍了一张合照。可惜的是,当他下台时,那位记者已经消失在人群里,也如他与金庸相见那般匆匆、如梦如幻。

“金庸的一生与其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吻合的。现实生活中,他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狂傲,充满才华,但又善良、真诚,所以笔下才能塑造那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的这种特质也是最让我着迷的。”戴珏笑着说。

痴迷武侠

去年3月,金庸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在嘉兴举办,戴珏有幸受邀参加,在南湖边开展文化交流大会、学术研讨会等,在金庸故居前感受大师遗风。现场不仅有许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还有导演张纪中等文艺界大咖,是一场世界级的“金迷”嘉年华,戴珏格外激动,也收获颇丰。

其实这些年来,戴珏已成为了武侠研究领域的新秀。他不仅是绍兴首位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员,参加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暨武侠文学研讨会等多场研讨会,还在近20年间写下了近60篇与武侠文学相关的文章,如《金庸作品集版本及文学研究》《浙江金庸武侠旅游文化产业的探索》等,文章角度新颖,得到圈内不少人士的认可。

绍兴与武侠文学之间也颇有渊源。戴珏曾写过《金庸与绍兴籍师友》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的会刊上;他还写了《金庸与绍兴情缘史料探究》,被曾任金庸先生秘书、香港小说学会荣誉会长杨兴安高度评价:“近年来,评论金庸的文章不少,但颇有每况愈下之感,因多是借金庸名号借题发挥。戴珏此文,实乃近期所见至佳者。其文笔畅达,内容内涵珍贵,是补述金庸逸事至佳文章。”

“我喜欢参加全国性的武侠文学研讨会,能够跟同好之间彼此沟通,打开思路。不过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研究原创武侠小说的人还不够多,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队伍中来。”戴珏说,他的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扩大,除了金庸,目前对梁羽生、古龙、黄易等,都有一定了解。

近年来,中国武侠文学学会计划出版《中国武侠文学通史》《中国武侠小说百科全书》等一批跨世纪、集大成的武侠文学研究论著,戴珏也有幸参编。“像‘暗器’‘侠客’这类词汇,我需要在历史上找寻出处,找到武侠小说中的相关描写,并延伸一些注释。《中国武侠文学通史》《中国武侠小说百科全书》这些书很像《辞海》,出版后或将成为研究武侠的重要文献。去年,电子版已经初步完成。”戴珏说。

助力改编

“金庸生前认可3名对他作品研究深入的学者,分别是冯其庸、严家炎和陈墨,其中有两位都与我成了忘年交,他们在研究领域对我有很多指导。特别是陈墨,他和我已有约8年的交情。”戴珏说。

去年,一家绍兴本地公司找到戴珏,希望他能帮忙推动越剧版《越女剑》的改编工作。去年4月,戴珏邀请陈墨来到绍兴。陈墨具有丰富的改编经验,基本上内地大部分金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都是由陈墨担任文学顾问。整整3天,他们去了兰亭、鲁迅故里、蔡元培故居、徐渭艺术馆等地采风。陈墨是第一次来绍兴,觉得这里人文荟萃,非常喜欢。他们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不少建议。“《越女剑》的背景就在越国,除了主角阿青,范蠡等历史人物我们都耳熟能详,我理应为它出力。目前,越剧已在逐步排练,期待它的公演。”戴珏说。

戴珏收藏的金庸作品。

戴珏还告诉我一段往事:2003年,金庸曾委托陈墨写传记,“怒怼传记”的金庸终于向世人松了口。但金庸约法三章,要求传记只能通过口述,陈墨记录下来后再交他亲自修改。对此,陈墨却有一些为难,因为传记一般会有执笔人的一些自由观点,金庸给他的余地太小了,于是计划暂时搁置。2018年,金庸离世。陈墨与戴珏交流时一度很懊悔,当初为何没有与金庸再好好沟通,争取留下传记这一重要的研究资料。

这也更让戴珏意识到世事难料,很多研究是迫在眉睫的,趁一批金学学者还在世,他必须加快脚步。

“金庸的小说充满魅力,不同的年龄段去看,会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有重新解读和研究的价值。”戴珏说,希望把金庸和现代精神相结合,并通过电视剧、戏曲甚至短视频等方式,让武侠经典不断焕发新光彩。

在戴珏心中,武侠二字,最重要的是“侠”的精神,见义勇为、坚持正义、甘于奉献……笔下英雄,江湖深似海;梦中豪杰,情义长存心。他会继续用一生守护武侠世界。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文其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