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海新区通过政策激励、资源整合、产学研协同等举措,持续优化实验室布局,目前已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实验室专注于攻克技术壁垒,这是其赋能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滨海的重点实验室,不仅聚焦氢能、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项目,也关注黄酒技术等传统制造领域的创新研发。无论是高新产业还是传统项目,“滨海实验室”都发挥出了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体现出产研融合带来的强大助攻作用。为什么滨海新区的实验室这么牛?关键在于精准锚定产业需求与国家战略,对接产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势聚集,最终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覆盖。
实验室是产研融合的“桥头堡”,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要巩固“桥头堡”做强“推进器”,需要多维度的保障措施。首先是资金与资源的保障。研发投入高、周期长是实验室建设的一大阻碍,滨海新区“1+9”产业政策给出了解决方案,即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的奖励,同时配套人才、场地支持,有效降低实验室建设与运营成本。其次是合作机制保障。针对科技型企业独立建实验室成本高、技术瓶颈大的问题,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的共建模式,既为企业节省研发成本,又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其三是人才与成果的转化保障。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通过产学研协同才能使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技术人才得以双向流动,同时实验室要通过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申请发明专利等方式不断积累技术成果,并借助企业的市场行为加速成果转化。
滨海新区依托实验室成果促进高质量发展已尝到甜头,接下去的任务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实验室。因此,滨海新区可在全链条转化、资源聚合、体制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概念验证+中试制造+市场推广”模式,直击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痛点。同时,强化资源聚合能力,为实验室注入设施设备、高级人才、金融服务等新鲜“血液”,并设立专项基金助力实验室技术产业化。打破实验室与产业界的壁垒,建立更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成果共享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让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知识产权共享平台,让科研人员与企业都能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合理收益,从而激发各方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从氢能材料的技术突破,到生物制造的效率提升,再到黄酒产业的品质升级,“滨海实验室”正以强劲的创新活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区产研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亦声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