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按下这个按钮,对应投放口就会自动打开。”昨天清晨,在沥海街道江南明月府小区广场上,志愿者正在向居民演示智能垃圾分类屋的使用方法。近日,沥海街道江南明月府、玖尚府小区的3座智能化垃圾分类屋正式启用。在智能分类屋启用前,沥海街道联合居委会就组织志愿者深入小区,通过现场演示、发放手册、答疑解惑等方式,向居民详细讲解“定时定点”智能投放新模式,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注入志愿力量。
近年来,滨海新区紧扣社会发展脉搏与群众实际需求,持续深化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与队伍培育,让更多市民在暖心惠民的志愿服务中感受城市温度。
在斗门街道昌明社区,有一束温暖的“光”——“小橘灯志愿服务队”。昌明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广泛吸纳党员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围绕环境整治、平安巡查等开展志愿服务。“我们希望这支队伍能像小橘灯一样,照亮每位居民的生活。”昌明社区工作人员张程程的话语里满是期待。
与此同时,在斗门街道敬敷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同样亮眼。在斗门街道江樾府小区楼道内,一串金属碰撞声打破清晨的宁静。老兵金国正干脆利落地一顿操作,居民张先生家卡壳的门锁很快被修好。“持证上岗很规范,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效率真高!”张先生忍不住赞叹。该社区在“敬敷帮帮团”基础上成立的“老兵帮帮团”,以12名骨干老兵为服务主力,动态吸纳退役军人志愿者,为居民提供电子设备维修、下水道疏通等10余项惠民服务。这是全市首个由退役军人发起的公益项目,这种专业志愿力量精准对接社区需求的模式,正成为各街道的实践样板。
暑假期间,马山街道洋泾湖社区的暑期爱心托管班书声琅琅。这个汇聚多方志愿力量的公益项目,以书法等特色课程为载体,将社区临时托管点变为“暑托乐园”。“老师讲得特别好,我每天都想来。”小朋友董樱的话语,道出了该托管项目的暖心成效。
洋泾湖社区“一老一小”特色服务的蓬勃开展,缘于其构建的多元联动体系。社区通过孵化专业社会组织,联动高校、卫生院等力量,形成“专业社工+骨干志愿者+社会力量”的服务模式,如今“婴幼儿照护驿站”与“幸福学堂”等场景的完善,正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民生图景更具质感。“我们的服务队伍已有近百人,老中青搭配的结构让志愿服务更有活力。”洋泾湖社区工作人员陈佳颖介绍。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志愿浙江”平台注册志愿者已达2.6万余名,开展各类活动超300场。随着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新区正依托“大社工”体系,持续推动志愿服务向制度化、精准化、品牌化迈进,让志愿之光在新区绽放更多温暖光芒。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朱灵斐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