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类对地方之爱

2025-09-03 21:38

来源:

今年夏天,浙BA(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都很火,这些非职业化的体育比赛为江浙两省各城市带来巨大的“流量”,有力地推广了城市文化,有效地提振了民众消费。但我觉得,这些城市之间比赛火爆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结——恋地情结在驱动,这些以城市命名的体育赛事,没有商业品牌冠名,只是靠单纯城市区域的号召力,就足以唤起民众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热爱和自豪。

那么,哪些地方、哪些环境特征能让人产生恋地情结呢?一个具有持续吸引力的人文地理环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这就是《恋地情结》这本书努力探索并想要解决的问题。

《恋地情结》是美籍华裔学者段义孚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这本书中致力于分析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思考人类如何感知环境、环境又如何塑造人类的情感和感知能力并最终建构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诸多有趣的问题。读完这本书,至少能让我们更系统地认识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急切地想重游某个景点?为什么故乡始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我们居住的环境对价值观和世界观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恋地情结主要是指人对地方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世界观。比如大部分的绍兴人就有较强的恋地情结,有个绍兴朋友说:如果你不喜欢绍兴,就去一趟北上广,回来就会更加热爱绍兴。我们因为长期生活在四季分明的稽山鉴水之中,形成的就是一个有山有水、四季轮转的理想世界图景,这和生活在热带雨林、北极冰雪世界中民众的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

全书共14章。前6章分析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有身体感知、心理反应和文化态度等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都会对认识环境产生影响。一个温馨的环境,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体验到愉悦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融为一体、彼此烘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感知能力也将弱化,老年人的世界比年轻人的略显灰暗,但更加安静,味觉、嗅觉也相应更加迟钝。从第7章开始,作者开始探究环境对人的感知能力、价值观、世界观等产生的重大影响。

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从第11章到14章,作者用了4章篇幅来专门讨论“理想的城市”这一问题,探讨了城市的出现、现代的理想城市、抽象的城市符号和城市别名、具体的社区生活体验等内容,试图回答“一个令人留恋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这个问题。该书认为一个好的城市,一般有两个认知层面,一个是高度抽象化的符号或者意象层面,就像明信片或者宣传画册上的那样;另一个是非常具象化的,也就是人们生活在自己社区中的切身体验。所以,每个地方在建设良好社区、提高居民生活体验的同时,还需要足够多的文字意象、艺术符号来加持。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地球,都需要有更多媒体、诗人、小说家、音乐家、画家等来书写他们的恋地之情,创造出更多的文艺作品,让我们看到光芒四射的恋地之情,建构人与地方、人类与地球的情感纽带。

对中国读者更有吸引力的,当然还有作者的中国情结。作为一位华裔学者,段义孚先生对中国这片土地充满深情,在不同的章节都专门讨论了中国的相关问题,比如中国的环境与国人的恋地情结,中国人的民族中心主义,在分析城市生活时,也有专节讨论汉唐的长安与两宋之杭州。比如,书中提出,中国的地貌风光和欧洲大相径庭,缺乏平缓的起伏,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冲积平原和陡峭山地中,山地因而显得比实际更为高大峻峭。中国人把描绘地理景观的艺术称为“山水画”,就是从陡立的山峰和扇状平原这两种典型的地貌形态中抽象出风景画的两条主轴,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在美学价值上并不同等,山占据优势,中国的山岳比河流更具崇高意境。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欧美人为什么对海滨和岛屿情有独钟,而中国文人则把“归隐山林”“渔樵江渚”当作理想的生活环境。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建造与回应的态度始终与理想的环境息息相关。理想的环境源于宇宙的启示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相互呼应,从古至今作为人在大地上建造家园的原始驱动力,这便是人类“恋地情结”的核心内涵。段义孚先生的这本《恋地情结》,能为我们理解自己的人地情感纽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路径,也能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地方文化研究者提供城市文化品牌建构的理论框架。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

作者: 编辑:尉立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