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南京大屠杀》时,很多人对南京大屠杀只有一个模糊的了解,有些甚至还不了解,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还原真相的使命感。”徐志耕向读者们分享了创作《南京大屠杀》的初衷。
徐志耕动笔创作《南京大屠杀》时,正值198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该书1987年出版,至今已有38年,其间除了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外,很少有相关主题的图书面世。时隔多年,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发行量依然很大,持续向读者传递着历史的真相。
徐志耕还提及电影《南京照相馆》背后的故事,1987年,他辗转找到电影《屠城血证》中的原型人物吴旋。据吴旋回忆,那本封存着日军侵华罪证的相册,是由金陵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制作的——相册封面上,绘着一颗淌血的心脏、一把刺刀,还有一个醒目的“耻”字。后来,吴旋捡到了罗瑾遗失的这本相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相册妥善保存多年,最终在审判日本战犯时,将这本相册送到了当时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成为定案的关键铁证。
在那些为采访奔波的日子里,徐志耕常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寻访见证者和幸存者,感受他们难言的苦难。这些来之不易的采访,也成为《南京大屠杀》这本著作最扎实的根基。
在徐志耕看来,报告文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报告,向读者报告他们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具体的事;二是文学,要讲人物、讲故事、讲细节,以真实生动的语言还原现场,也要反映生命本真呈现珍贵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电影作为故事片可以虚构,但是报告文学一定要直面真实、挖掘真实。”徐志耕说,这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还是一种人格——对历史尊重和对读者尊重的文人品格。
徐志耕坦言,当下,他依然持续关注着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研究,时常会被新发现的历史细节所触动。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下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每一位聆听讲座的读者,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
作者: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