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薪火相传,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

2025-09-03 16:53

来源: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抗战精神的内涵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伟大实践中的集中呈现,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次“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中展现出的一个个英雄故事、一段段抗战历史、一座座精神丰碑,正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诠释,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也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烽烟起苏南,芦荡火种永不熄

1939年9月,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西撤,在新四军后方医院留下36名伤病员。“交给我们吧!我们能活着,30多个伤病员同志就能活着!”常熟人民以生命起誓。他们明白,保护好伤病员就是保护抗日火种,就是投身抗日斗争。

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伤病员在芦苇荡里一边医治伤病,一边与日伪军周旋。在艰苦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后方医院不得不经常转移。每到一个村庄,伤病员就被分散安置到群众家里,农家的后院、伙房,甚至牛棚、猪圈、柴草垛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病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室。

在芦苇荡中治病养伤的“江抗”战士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身体逐步康复。

太行精神火炬,永世长明

八百里太行南麓,山西省东南部,坐落着一座浸透着英雄热血的城市——长治。这里层峦叠嶂,关隘险要,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其坚韧的脊梁和沸腾的热血,成为支撑华北持久抗战的钢铁堡垒。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多个重要党政军机关在此运筹帷幄,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挥斥方遒,建立了稳固的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人民军队最坚强的后盾,是兵员补充、休整训练、后勤供给的可靠基地,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全方位伟大斗争实践的辉煌舞台。长治的抗战印迹,永不磨灭;太行的精神火炬,永世长明。

“人山”思想,兵民一心取得伟大胜利

80多年前,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兵民一心、浴血奋战中创建,并最终迎来“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80多年前,茅山实际上是一片植被低矮稀疏的“童山”,“在游击战的地形意义上”并不合乎要求,但新四军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鲜明提出“人山”思想:“江南地区虽然是水网地带,没有深山密林,但这里有广大的抗日人民,也就会出现许许多多人造的深山密林。我们战斗在由人民群众组成的深山密林之中,就能生存和发展,就能打胜仗。”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落在茅山有了生动实践。也正因兵民团结一心,苏南抗日根据地真正成为当时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

红军改编誓师,彰显民族自信和责任担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关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八路军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3个师。1937年9月2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现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八路军总指挥朱德专门赶来参加大会。

红军改编誓师东渡抗日,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决意救亡的民族自信和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紧要关头的重大抉择,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转折,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抗联精神,以生命诠释民族气节

长白山区的严冬,气温低至零下40℃,“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战士们的真实写照;夏日密林,蚊蝇肆虐、毒蛇潜行,瘟疫威胁着生命;日寇推行残酷的“集团部落”政策,妄图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导致战士们缺粮少药成为常态。战地记者穆青曾慨叹:“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正是在这炼狱般的环境中,抗联精神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杨靖宇将军在濛江(今靖宇县)壮烈殉国,胃中残留的草根与棉絮,成为他以生命诠释民族气节的悲壮注脚。魏拯民身患重病,在蒿子湖密营的绝境中坚持指挥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还有李红光、宋铁岩、王德泰、曹国安、周建华、史忠恒……一大批抗联将领血洒吉林山川。正如深深刻在树干上的誓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深情写道:“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他们全是为我们大中华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

瑞金之声,精神灯塔照亮抗战岁月

瑞金叶坪村谢氏宗祠前,阳光透过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见94年前那振聋发聩的呐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在这片红土地上率先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正义之声。1932年1月下旬,瑞金城东的东华山古寺内青灯摇曳,“一·二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在这里休养的毛泽东抱病伏案,起草了《对日战争宣言》。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发布《对日战争宣言》,首次正式对日宣战。随后,《对日战争宣言》在《红色中华》刊发。

从宣言的呐喊到民族的觉醒,从刀笔的泣诉到国际的驰援,赣南的浴血抗争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抗战的铁肩担当,凝聚着构建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智慧,更镌刻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的历史丰碑。 

梅山儿女,筑起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

梅山,是一片红色热土,位于今三亚市崖州区,是中国版图上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80多年来,她如同一枚永不褪色的红色印章,深深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史诗中,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的不屈精神。

站在这里,向南眺望,便是浩瀚无垠的南海,80多年前,就是从这片海域,侵略者的铁蹄踏来,梅山儿女用血肉之躯,在这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

如今,站在梅山之巅眺望南海,远处的崖州湾科技城高楼林立,蔚蓝的海面上船只往来穿梭。

这片英雄的土地,用它的沧桑与繁荣告诉我们: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只要团结一心、奋勇抗争,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抗击外侮的中原篇章,用鲜血写就

郑州从未忘记这段历史。从日本间谍渗透、飞机狂轰滥炸,到国民党消极抵抗、花园口决堤造成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再到河南战役中40万国民党军队不战而溃,37天丢失38座城,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沦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血与火中挣扎、奋战,从未屈服。郑州始终铭记这段历史。从声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迫使日本驻郑州领事馆闭馆离郑,到国民党38军在汉霸二王城阻击日军跨河的“广武战役”,再到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创建全国 19个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的豫西抗日根据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直面苦难、愤然而起,用鲜血书写了抗击外辱的中原篇章。

郑州,这座来了都说“中”的城市,一个“中”字,既是地理意义的“天地之中”,也是民族存亡之际奋起抗争的中流砥柱,更是用鲜血染红、铸就“何以中国”的精神丰碑。

忠诚与热血,铸就精神的丰碑

1982年,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成立。2015年,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开园,与抗大十分校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共同构成“一馆一园一校一碑”的纪念矩阵。

纪念馆内,2000余件文物构建起鲜活的历史记忆:锈迹斑斑的冲锋号仿佛仍在召唤冲锋的号声,补丁累累的行军锅铭刻着官兵同甘共苦的岁月,泛黄的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着铁汉柔情……

抗大十分校、挺进报社、边区建设银行、战地医院、兵工厂等旧址,共同构成完整的红色教育体系,每年吸引超过6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脉搏。烽火岁月铸丰碑,振兴路上写华章。从浆溪店打响湖北抗日第一枪,到九口堰建军;从“千塘百坝”的军民汗水,到反日伪军“扫荡”的冲锋号角——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大地上用忠诚与热血铸就的不仅是一座抵御外侮的钢铁屏障,更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这座丰碑,铭刻着中华儿女的不屈脊梁,也照亮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凤凰山麓,《论持久战》诞生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军约4.6万人,积极练兵,整装待发。

“军民要齐心,抗日打先锋,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滔滔黄水之上,八路军将士们唱着《抗日将士出征歌》,开赴抗日前线。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出师抗日。

凤凰山麓的窑洞中,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他批驳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正确结论。

边区小延安,红色基因永传承

小焕岭,深卧于大洪山的褶皱之中。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李先念、陈少敏等革命先辈曾在此点燃的星火,淬炼出这片土地坚韧的内核——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因,深深镌刻在村民的骨血里。1942年3月,豫鄂边区在这里召开了第一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豫鄂边区施政纲领》。当时小焕岭被称为边区的“小延安”。既是因其作为豫鄂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枢的地位,也源于其凝聚民心、实践延安精神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敌后抗战的指挥堡垒,更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感召力,成为豫鄂边区抗日力量的精神灯塔。

一口“新四井”,寄托军民鱼水情

大王庄有一口井,村民们都叫它“新四井”。虽然早已吃上自来水,但村里的百姓依旧如祖辈们一样,保存着、爱护着这口井。

194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彭雪枫看到一位老汉吃力地挑着一担水从庄子的西北向村里走来,心中不忍。回去后,他立刻同司令部及警卫连的同志商量,他说:“咱们这支队伍是为群众谋利益的,群众有困难咱们不能袖手旁观。群众痛恨敌、伪、顽,咱们就打敌、伪、顽;群众缺吃少穿,咱们就领导他们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现在群众缺水,我们就帮群众打井。”经过与村里干部、群众商量,最后决定对村里老井进行改造、挖深。奋战四天后,清水终于涌出,全村村民为之欢腾。吃水不忘挖井人,大王庄人为了世世代代记着新四军的恩德,就把这口井命名为“新四井”。

“离开了老百姓的军队,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非干死不可。”彭雪枫经常告诫四师官兵,也经常用实际行动教导官兵,要始终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者: 编辑:冯古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