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挺身而出,英雄儿女钢铁长城御外侮

2025-09-03 16:47

来源: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在烽火岁月里书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他们的名字与精神,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而战的英雄们。

张自忠: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将军——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殉国的最高级别将领。

1940年5月4日,鄂北防线被突破,日军占领了樊城。5月7日,在宜城茅草洲驻防的张自忠获得日军准备南撤集结进攻宜昌的情报后,决定亲自渡到河东去督战。5月15日凌晨,日军在30多架飞机的轰炸下,向阻击他们的张自忠部队发动了凶狠的进攻。张自忠和官兵们拼死作战。

在杏仁山与日军激战再次负伤后,张自忠被卫士强行拉下战场向长山撤离。当日军搜到长山主峰西南,接近身负重伤的张自忠时,张自忠突然站起大喊杀敌。张自忠威武的身姿、怒视的目光,使眼前的日本兵一下怔住了,但他身后的日本兵举枪向张自忠前额射击,眼前的日本兵也举起刺刀全力刺向张自忠。张自忠将军就这样壮烈牺牲在了十里长山。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撰文写道“张上将殉国,不仅是为抗战树立楷模,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其忠义之至、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杨靖宇:威震敌胆的抗联将军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春,杨靖宇受党组织派遣赴东北组织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临危受命,出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1936年,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东北抗联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当一面、影响全局的重要抗日武装,经历了最为漫长、最为悲壮的14年抗日斗争。杨靖宇率部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众多密营,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牵制和消耗大量日寇兵力,破坏其“统治东北、进兵中原”的侵略企图,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对日作战中遭遇叛徒出卖,身陷绝境、威武不屈,不幸壮烈殉国,时年35岁,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赵一曼:“白山黑水”民族魂

赵一曼,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徐家乡伯阳嘴(现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6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赵一曼由中共宜宾党组织考察推荐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1934年7月,赵一曼前往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出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1935年11月,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在珠河县小西北沟与日伪军激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落入敌手。

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今东北烈士纪念馆)那间阴冷的刑讯室里,敌人用尽惨绝人寰的酷刑——钢针刺伤、烙铁灼肤、辣椒水灌鼻……面对非人的折磨,赵一曼的意志如钢铁般不屈:“你们可以让村庄变成瓦砾,把人剁成肉泥,但消灭不了我的信仰!”

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在珠河英勇就义。

彭雪枫:挥师豫东铸劲旅

1938年5月,在日军重兵围攻之下,徐州失守,中原门户洞开。包括周口在内的豫东多地相继沦陷。为了拯救日军铁蹄下的豫东同胞,开创豫皖苏鲁边的抗日新局面,9月中旬,毛泽东电令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彭雪枫率领刚刚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挥师豫东,杀敌报国。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确山县竹沟举行东征誓师大会。随后,这支300多人的队伍开始长途行军,向着东北方向的西华县挺进,与萧大队、“三支队”胜利会师,进行整编,完成支队的全部建制。10月24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正式踏上东进敌后的伟大征程。

新四军游击支队从豫东出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而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支劲旅,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郭兴:敌后武工队的传奇

郭兴,1924年出生于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高庄乡金章村。1940年,年仅16岁的他,以瘦弱的身躯和倔强的意志,软磨硬缠加入八路军。因其机智勇敢,太行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调至敌后,担任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并下达“军令”:一年内组建队伍,歼敌过百,缴获步枪百支、机枪两挺。自此,郭兴开启了他传奇的敌后武工队生涯。

抗日烽火中,郭兴参与指挥了辉县孟庄伏击战、汲县塔岗奇袭、林县鹿岭突围等大小战斗上百场。他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以卓越表现荣获“太行区特等战斗英雄”称号,获颁“抗日战争勋章”。他所率领的武工队,被授予“模范武工队”光荣称号,成为太行敌后抗战的一面旗帜。

郭兴,这位太行山脚下的“李向阳”,不仅是英勇的抗日英雄,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象征——他的事迹通过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孙毅:百岁将军情系下一代

孙毅,1904年5月12日出生于大城县北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孙毅任军委教导师参谋长,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一双“铁脚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1939年,调任冀中军区参谋长的孙毅,成了鬼子闻风丧胆的“孙胡子”。1940年3月至5月,日伪军13路围攻冀中军区。孙毅指挥大龙华等战役,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扫荡。

1946年7月,孙毅兼任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同年12月,指挥部队在固安县城抗击10倍于己之敌,坚守7天6夜,使敌人付出惨痛代价。1947年4月,孙毅指挥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激战7昼夜,重创、牵制了敌人。

1955年,孙毅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88年9月离职休养。孙毅退下来后,反而更忙了——成为全国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为青少年讲红色故事、邮寄书刊、书写条幅……晚年的孙毅把对党对祖国对军队深沉的爱,化作对下一代成长的殷殷关切。

2003年7月,百岁高龄的孙毅在北京逝世。 

黄显声:血肉长城第一人

黄显声,1896年出生于辽东富裕家庭。1930年春,张学良成立沈阳警备司令部,特任命黄显声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他把12个公安总队改编为3个骑兵总队,集结在锦州以北训练,以抵御日军西进。同时,组建义勇军抗击日军和汉奸。九一八事变以后,黄显声把新编部队命名为“辽宁抗日义勇军”,陆续编了20多路,自己担任总司令,这就是抗日义勇军的最初来历。

“义勇军”这个名字响亮而贴切,逐渐成为东北各地抗日武装通用的称呼。后有人对黄显声以“血肉长城第一人”誉之。

错综复杂的斗争,使黄显声逐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部队开办教导队,积极培养抗日骨干。在一次东北军军官聚会上,他发表了激烈的反蒋演说,结果被告密。1938年2月2日,黄显声被秘密逮捕,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监禁生活。在此期间,他有多次逃走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都错过了,直至牺牲。 

柳朝琦:以笔为枪的生命绝唱

在位于山东菏泽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一个泛黄的帆布挎包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斑驳的墨迹与星星点点的血迹交织在一起,仿佛诉说着82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讲述着一位年轻新闻工作者以笔为枪、以血为墨的生命壮歌。挎包的主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牺牲的第一位战地记者——柳朝琦。

柳朝琦,笔名江一帆,1921年12月出生于河南濮阳清丰县大屯集的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12月4日,柳朝琦在执行采访任务时于河南浚县临河村壮烈牺牲,年仅22岁。他用生命践行了“抗日不惜七尺躯,救国只仗一寸丹”的铮铮誓言。

童声战歌:烽火中的孩子剧团

1938年2月,陇海铁路开封扶轮小学(今开封市禹王台扶轮小学)的操场上,当时的校长吴平正向学生们介绍一位新老师:“这位魏老师,教大家唱歌跳舞。”没人知道,“魏晨”正是红军女战士、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危拱之,她受组织派遣开展抗日宣传,组建开封孩子剧团。

3月8日,开封孩子剧团初次登上舞台,观众反响热烈。开封孩子剧团紧接着于3月10日、11日又在开封文化界慰劳河防将士募捐大会上演出,观众踊跃捐献。孩子们为抗日救亡尽了一份募捐的力量。4月上旬,开封孩子剧团赴郑州演出,受到郑州民众的热烈欢迎。

1938年5月23日,开封孩子剧团踏上了抗日救亡巡回演出的征程,先后到许昌、驻马店、信阳、潢川、南阳、镇平、淅川、南召一带演出,足迹遍布豫中、豫南的城镇和乡村。开封孩子剧团每到一地,都掀起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个个高潮。

1939年11月,“竹沟事变”发生后,开封孩子剧团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结束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宣布解散。

西充壮士:八百人出川抗战一人归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化凤山森林公园,只见苍松翠柏间矗立着一座宏伟的花岗岩雕塑——《八百壮士赴国难》。

这座雕塑正面刻画义勇壮士奋勇冲锋的战斗场景,背面则镌刻着“八百壮士”的抗战路线图。驻足仰望,时光仿佛在此刻倒流——西充壮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壮烈画面在眼前鲜活重现。

据《南充地方革命斗争史》一书记载:1937年10月1日,800余名西充热血男儿背负家乡父老厚望,肩扛“抗战到底”旗帜,告别亲人开赴抗日战场第一线。他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史称“西充八百壮士”。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战死沙场、以身殉国,幸存下来并返回西充的,只有李宏毅一人。

鄂南壮士:民族铁骨不屈脊梁

1937年8月13日,日寇悍然对上海发动进攻,著名的淞沪会战爆发,湖北保安五团通城保安大队1、3两个中队接到任务,驰援上海,被编入88师262旅524团1营。10月26日,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1营官兵420余人留守闸北四行仓库,对外宣称800余人。

通城县保安大队的200多人全部驻守在四行仓库。“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谢晋元向官兵传达了“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

短短4天时间,“八百壮士”以阵亡10余人、伤20余人的代价,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人,展现了视死如归的军人气概。

“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事迹,借助当时上海发达的传媒力量声名远扬,不仅为中国军队后撤赢得了时间,更进一步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抗战斗志,向世界表明了全体中国人抗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 编辑:冯古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