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念日
1945年的9月3日
是抗战胜利纪念日
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
那些珍贵的抗战老照片
回顾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
那硝烟弥漫的岁月
去探寻上虞儿女的英勇事迹
浴血奋战护山河
上虞境内的抗日游击战斗
上虞襟山带海,地处杭州湾南岸、四明山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战略通道。1941年10月上虞沦陷,日本侵略军抢占五夫、驿亭、百官、曹娥、东关沿铁路一线要地,上虞遂被拦腰切断,形成南北两大块。国民党军队节节向天台溃退,县境内散兵游勇,啸聚作乱。
1945年9月,绍兴地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浙东第一次反顽战斗发生地之一小越桥一带
1941年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工委武装,从上海南渡杭州湾到浙东三北(含虞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至1942年8月,成立三北游击司令部,下辖三、四、五支队(后简称“三五支队”)。1943年12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抗战期间,三五支队经常活动在上虞境内,在上虞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及群众的积极配合下,进行了多次反击日伪顽的战斗,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有力地巩固了上虞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8月,在慈北鸣鹤场建立了统一领导浙东地区武装的司令部,即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简称三北游击司令部)由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中)为政委,刘亨云(左)为参谋长,张文碧(右)为政治部主任。
徐家岙突围战
1944年3月,抗日民主政府上虞办事处在第五支队第一大队保护下坚持敌后工作。3月12日,县办事处流动到离日军五夫据点只1.5公里的徐家岙宿营。由于敌特告密,第二天清晨,五夫伪中央税警团出动一个营的兵力,由日本顾问率领,绕道贾家村赶来偷袭,兵分3路占领了三面制高点,形成包围,并用机枪封锁了村口的通道,妄图一举消灭第五支队第一大队指战员和县办事处干部。
徐家岙突围战报道
俞菊生(1917年—1944年)
枪声就是战斗的命令。指战员们立即投入战斗,一面奋力还击,掩护县办事处安全撤离;一面选择有利地形占领制高点。离村不远有一个小山头,是敌我必争之地。一大队首长命令三中队指导员俞菊生和副班长杨友贵,带领4名战士正面阻击敌人,并抢先一步占领山头,与敌血战。在战斗中,俞菊生和杨友贵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这次战斗,共击毙敌营长以下30多名,县办事处得以安全转移。
上虞城解围战
1945年2月20日,伪第三十六师纠集第一六三、第一六四、第一六五3个团及补充营、特务营,总共4000人,窜入上虞境内,企图占据上虞城及章镇、汤浦3个要地。21日,占领湖塘下、竺郎畈、毛竹蓬、谢家一线,同时过河侵入郑家堡,直逼上虞县城西面,形成包围之势。
苏浙军区司令部为上虞解围战胜利发布嘉奖令。
何克希(1906年—1982年)
刘亨云(1913年—1992年)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集中打击日伪势力,争取田岫山部抗日,保卫城中人民生命财产,2月22日晨,由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和参谋长刘亨云率领第五支队及警卫大队,急行军30里,神速驰往解救。第五支队和警卫大队先从城郊东北猛扑敌人侧背,午后1时,在王家畈与敌遭遇,迫降一部伪军。接着强占谢家、毛竹篷、竹郎畈一线伪军阵地,断敌后路,并接近了西门。战斗至下午4时,伪军全线溃退,上虞县城之围解除。
此次战斗,歼敌一个营,击毙敌营长谢维宪,共毙伤敌军官兵50余人,俘兵众86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浙东纵队政治部锄奸科科长邱子华,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3月4日,苏浙军区司令粟裕、政委谭震林传令嘉奖,庆贺上虞解围战胜利。
奇袭百官龙山
上虞沦陷后,伪军黄嘉兴部以百官镇作为重要据点,在龙山上挖战壕,筑碉堡,围竹篱笆,置铁丝网,戒备森严。伪军四处扫荡,抢劫民财,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人民群众切齿痛恨,渴望严惩这些坏蛋。
《新浙东报》报道夜袭百官龙山
诸觉(1911年—1948年)
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1945年3月16日夜,上虞县自卫大队在上虞县办事处主任诸觉率领下,从驻地横塘出发,顶风冒雪,抄小路,翻山冈,袭击百官龙山伪军据点。晚11时光景,突击队到达预定的目的地。诸觉向战士们传达了从敌人内线获悉的伪军“口令”,命令各班战士各就各位,注意隐蔽,保持镇静,没有命令,不准开枪,一定要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命令6名突击班战士摸哨,班长身先士卒,制服了敌哨兵。继而,突击队员一跃而上,冲入碉堡。睡梦方酣的伪军顿时失魂落魄,惊恐万状,守堡13名伪军全部被俘。
此次战斗,不费一枪一弹,取得了奇袭胜利,震慑了日伪军,县自卫大队战士安全返回驻地。
血战谢家塘
1945年3月21日,伪四省行署独立第四旅蔡廉部从诸暨调防来上虞,接替伪第三十六师驻扎崧厦。3月22日,蔡廉率1000余兵力进驻谢家塘、夏盖山一线,构筑工事,企图在谢家塘、黄家埠一带建立外围据点。
谢家塘战斗旧址
3月23日,浙东游击纵队主力第五支队第一大队在余上自卫大队和崧厦区常备队的配合下,分路向谢家塘的敌人发起攻击。主力部队和县自卫大队从石头菩萨、斗庵阁和前四村王家、顾家新庙、海塘王桥头分路包抄合击。为防止伪军南逃,区常备队埋伏在前四村王家进行阻击。下午2时许,县自卫大队首先与敌人接火,几路伪军即溃退到河网地带,被分割成小股,晕头转向,纷纷落水。主力部队在石头菩萨用机枪猛射宋家坟堆的伪军。当主力部队追击到谢家塘西首大河桥时,与伪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最后展开了肉搏战。
在主力部队的猛烈打击下,迫使敌人退居夏盖山。战至黄昏,第五支队作佯退。敌分两路出击,进入第五支队预设的埋伏圈,又遭迎头痛击,敌人狼狈窜回崧厦。此战,打死打伤伪军官兵近70人。余上自卫大队大队附卢忠渭等14名干部战士光荣牺牲,负伤战士20多名。
战后,蔡廉部实施报复,纵火烧毁谢家塘大小民房计142间。蔡部的暴行,更加激起了虞北根据地军民的同仇敌忾。
沥海自卫战
1945年3月,余上特务营政委谢飞率部解放了沥海。至此,从岑仓堰至沥海、三汇一带,长达80余华里的虞北地区,敌伪闻风丧胆,虞北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较宁静局面。
沥海自卫战旧址
同年5月18日,国民党上虞县自卫大队以3个中队300余名兵力,配备轻机枪8挺,从绍兴孙端出发,黑夜偷渡曹娥江,分两路向余上特务营驻地沥海东花宫、西花宫迂回进攻。余上特务营急起自卫应战,勇猛拼杀。顽军支撑不住,朝原路纷纷溃退。特务营又猛追到曹娥江边,顽军慌忙上船,有的泅水过江,狼狈不堪,仓皇而逃。余上特务营用机枪猛烈扫射,顽军纷纷中弹。
经过半天时间的激战,余上特务营大获全胜,俘顽军中队长以下官兵26名,毙伤40余名,顽军泅水逃跑时曹娥江中淹死甚多。
上虞抗日英烈群像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在这其中,有6名上虞籍全国和全省著名抗日英烈。他们分别是: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民政部公布第二批英雄群体、血战大鱼山岛42烈士新四军浙东纵队海防大队1中队和中队指导员严洪珠;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5支队3大队7中队中队长观杰;浙江省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烈士、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17团政治处主任糜云辉、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周达明、中共高邮县二区区委副书记兼宣传科长陈树谷。
[何 云]笔墨为刃的新闻战士
何云(1905年—1942年),原名朱士翘,上虞永和镇朱巷村人。《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2014年列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何云1919年考入位于绍兴的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下,他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30年赴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停学回国,奔赴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何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何云任“上海国民御侮自救会”宣传部长。6月,被国民党上海宪兵司令部逮捕,又转押至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判处无期徒刑。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在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的严正要求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被非法拘捕的政治犯,何云获得自由。
1938年,何云受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邀请赴晋东南,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并任社长兼总编辑。他开始以“何云”的笔名发表大量文章,此后正式更名为何云。1941年,他又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山西区实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将魔爪伸向了华北《新华日报》驻地辽县麻田。重兵压境之际,何云率领报馆同志继续工作,坚持出版报纸。28日黎明,何云在收听完中央电讯准备转移时,已被敌人紧紧包围。突围时,何云被日军射来的一颗子弹打中,昏倒在地,待敌人退后,战友上来抢救,他睁开无力的眼睛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其他同志!”当战友返回时,他已经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37岁。
新中国成立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河北邯郸市中心落成,何云的忠骨移至烈士陵园中央,安放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1951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由南方视察回京途中,专程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何云同志和左权将军墓前脱帽致哀。
[观 杰] 热血男儿的抗战壮歌
观杰(1921年—1944年),原名石永仙,上虞章镇任叶村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5支队3大队7中队中队长,2020年列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8年,17岁的观杰怀揣着满腔热血,独自奔赴抗日前线,投身于新四军行列。在部队中,观杰先后担任军部教育副官、连长等重要职务,并且五次立下战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冬,观杰回到家乡,被任命为三北游击司令部教育副官,负责新兵的军事训练工作。后又被浙东区党委任命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七中队中队长,在他的带领下,第七中队成为了浙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获得“模范中队”的荣誉。1943年7月,观杰被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命名为“模范干部”,是浙东游击纵队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者。
1944年夏,日伪军在浙东三北地区加设据点,企图抢夺秋收粮食。7月下旬,观杰奉命率部在慈溪东埠头组织防御,阻击敌人。31日拂晓,敌人集中7个连的兵力,兵分两路向东埠头进犯。发现敌情后,观杰立即组织部队进入东埠头镇东南的防御阵地阻击敌人。在他的指挥下,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击,给敌以很大的杀伤。下午4时,七中队被敌阻在一个叫五神堂的易守难攻处。敌人的机枪、步枪疯狂地扫射着,封锁了部队向前推进的道路。观杰命令机枪班作火力掩护,他带领2个突击班的战士,身先士卒,通过小河跃上河岸,用手榴弹解决了隐蔽在坟堡后的敌人,勇猛地冲向五神堂。不幸腿部中弹,身负重伤。后终因流血过多,这位年轻的中队长,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观杰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战友们继续战斗。为了纪念他的英勇事迹,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追授观杰“二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将他率领的第七中队命名为“观杰中队”。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观杰中队荣誉旗帜格外引人瞩目。观杰家乡的上虞人民也为此感到无比荣耀。
[周达明] 淞沪纵队的无畏参谋长
周达明(1914年—1941年),原名周和康,上虞丰惠人。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2015年列入浙江省第一批著名抗日烈士和英雄群体名录。
周达明,少年随家迁往上海,受北伐老师熏陶,16岁即参加“上海青年援马抗日团”,北上出关,在松辽雪野与日军交火。1932年考入北平美术学院,不久被日军扣押,留学德国之梦破碎。
回到上海后,周达明白天绘电影布景,夜读《资本论》。1937年赴延安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达明”,誓以“达民族光明”。毕业赴皖南,任新四军教导队队长,后调往江南,先后担任“江抗”参谋、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
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袁亚承部1000余人,经淀山湖北犯我苏常太根据地,上级命令淞沪游击纵队派出部分兵力,深入敌后,牵制敌人。周达明接到命令后,亲率一支分队,穿插到敌后,主动出击,拔除了位于松江县小昆山镇的伪军据点,给敌人以很大的震动。3月12日傍晚,周达明的小分队宿营青浦谢石关村,突遭“忠救军”袁亚承部的包围袭击,情况非常危急,周达明镇静地叫大家沉住气,并组织部队英勇突围。
此次战斗,前后历经一个多小时,虽然我小分队同志们英勇奋战,但终因敌众我寡,加上地形对我不利,以致损失严重,整个小分 队除10余人突出重围外,其余均牺牲或被俘。参谋长周达明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7岁。事后,当地群众将周达明烈士的遗体,安葬在谢石关村北的小莲湖边上。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建立了烈士纪念碑,陈毅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严洪珠] “海岛狼牙山之战”的不屈战歌
严洪珠(1923年—1944年),原名严鸿翥,上虞崧厦严巷头村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1中队指导员。2015年列入民政部公布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9年,严洪珠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上虞县抗日战时政治工作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4月,严洪珠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6月,严洪珠经党组织安排打入上虞县青年服务队,任区中队指导员,在隐蔽战线为党工作。1941年,他又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教导队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浙东三北姚海地区自卫大队(后整编为海防大队一中队)任指导员。在海防大队,他带领战士们在沿海地区开展游击战,保卫家乡土地。
1944年8月25日,舟山大鱼山岛,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激烈打响。500余名日伪军凭借优势兵力和先进武器对岛屿发起猛攻,企图一举消灭岛上的抗日武装。严洪珠所在的中队面临巨大压力,但他毫无畏惧,带领战士们顽强抵抗。在弹药匮乏、援军未至的危急时刻,他依然坚守阵地,以少敌多,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
据史料记载,当时大鱼山岛有三个阵地,严洪珠负责指挥其中的打旗岗阵地。战斗间隙,严洪珠告诫同志们:“我们要做光荣的革命者,不要做俘虏,要留一颗子弹给自己,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后,严洪珠指挥坚守的阵地上只剩下他和另外3名战士。他果断命令其他战士撤退,自己则留了下来,用生命守护阵地。阵地上弹尽援绝时,严洪珠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自殉!
这场撼海震波、激荡着浙东儿女血性的血战,在重创日寇嚣张气焰的同时,也开创了我军海岛作战的先例。
严洪珠,这位上虞的海岛忠魂,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糜云辉] 碧血染红豫皖边的青春
糜云辉(1916年—1940年),又名龙辉、从楚,上虞百官人。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17团政治处主任,2015年列入浙江省第一批著名抗日烈士和英雄群体名录。
糜云辉,生于百官书香之家。1933年起在后郭、协进小学任教,编印《读书》,教唱《义勇军进行曲》,被当局通缉。1937年卖田筹资,与胞姐等千里赴延安,入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他率12名浙籍学员请缨东返,转赴豫东,入友军蔡洪范部,任宣传、组织科长,办3期干训班,培养骨干300人;主编《熔炉》小报,唤醒民众。1940年,部队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六旅十七团,糜云辉任政治处主任。
12月,国民党策动“永肖事件”,团长刘子仁等叛变,他们以地方主义蛊惑人心,假借召集干部紧急会议的名义,强行关押了我党派往这些部队的50多名党员干部,其中有十七团副团长周大灿、政治处主任糜云辉、中心县委书记张德群。13日黎明前,糜云辉等被关押在永城山城集以东的王楼里。这王楼四周石壁,只留一个窄小的房门。离房门不远有一个机枪班看守,黑洞洞的枪口对着房门。两侧设有流动岗哨,来回巡逻。糜云辉和蔡永等几个同志悄悄商量后,决计在拂晓月亮刚下山时强行突围。
13日拂晓,糜云辉组织突围,几个同志勇猛地扑去,卡死了站在房内的哨兵,接着大家一声齐喊,仿佛决堤的洪水冲向门外。突然的行动使叛匪们慌了手脚,但很快明白发生了什么,“哒哒哒……”守在门口的机枪喷火了,突围的同志大部分冲了出去,但正在指挥的糜云辉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5岁。
[陈树谷]铁血书生的信仰之路
陈树谷(1916年—1944年),又名陈特平,上虞丰惠人。中共高邮县二区区委副书记兼宣传科长,2015年列入浙江省第一批著名抗日烈士和英雄群体名录。
陈树谷,1932年经胡愈之介绍,进上海《生活周刊》营业部当练习生,在那里结识了不少革命人士,开始向往革命。1933年底《生活周刊》被查封,后回乡任教于谢塘陈留小学,创办《明月文艺》等油印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发起组织“上虞县各界青年救亡协会”和“上虞青年抗日流动宣传团”,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5月,上虞县工委成立后,陈树谷任县工委书记,动员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国民党组织的县政工队,并秘密建立党支部,发展中共党员,陈树谷把县工委变成“隐形发动机”:县政工队建立初期有正式队员35人,到1939年底,政工队人数有所扩大,里面的共产党员达到了17名,他们充分利用政工队这一合法组织和合法身份,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为了革命事业,陈树谷多次被捕入狱,却始终坚贞不屈。1936 年,他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被捕,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屈,不改抗日救亡决心。
1940年4月,陈树谷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给母亲的信中附上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在照片的背面亲笔写下“母亲,让我把对您的爱去献给无数万受苦难的劳苦大众!”。虽然只有短短20余个字,但充分彰显了陈树谷舍弃小家为国家,为劳苦大众救国救民而英勇献身的崇高家国情怀。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陈树谷因腿部受伤被俘,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后越狱逃出,忍受伤痛和饥饿,步行一个月回到上虞。不久,陈树谷受党的派遣到苏中解放区,先后担任江都县委宣传部长、高邮县二区区委副书记兼武装部长。1943年12月在反扫荡中受伤被俘,1944年1月8日,陈树谷在江苏省高邮县张家庄的一处麦田中被敌人残酷活埋,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英烈陈树谷,当地政府和群众将烈士就义所在地公田乡命名为特平乡(现为特平村),并为之建墓立碑,碑上书“尽忠报国”四大字。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
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这是我们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冯古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