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书院坐落在嵊州风光旖旎的芦峰山麓,此地因古木参天。时时得闻鹿鸣之声,故称“鹿门”。书院创始于南宋淳熙元年,由吕规叔创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五年重修,是一座四合式楼台建筑,底层为石砌台基,南、北两面各建一个拱劵洞,中间是正方形的天井,台基之上构建木结构房屋,四面相向,回廊相通。
吕规叔为什么要在此地创办鹿门书院?查遍古书,才方得领会。关于创院的缘由有一段颇为心酸的过往。吕规叔出生于世家“中原望族”,秉性“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南宋初年,金国铁骑入侵,朝廷上下意见不一。秦桧和宋高宗主和,吕规叔因坚持主战而得罪秦桧,被弹劾贬职至义乌。虽然多年后平反昭雪,也曾有机会再次当官。但他已无意仕途,决断官念。因妻子籍嵊州,又考虑此地无书院。便想在此风景迷人,历史名人辈出的胜地建一书院。
故迁至嵊州,在鹿鸣呦呦之地,带来一批东阳的能工巧匠,花费多年的时间建造书院,教读童子,以弘扬“为大地主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夙愿。
吕规叔的侄子、丽泽书院的创办者吕祖谦来到鹿门书院讲学。吕祖谦是南宋理学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的闽学派和张栻的湖湘学派并驾齐驱,一时间,绍兴、宁波等地的学生慕名而来。
淳熙七年,鹿门书院又迎来了当朝第一学者——与吕规叔素有交往的大哲学家朱熹。史书记载,浙东大饥,时任浙东常平盐使的朱熹来嵊赈灾,访吕规叔于鹿门,并在鹿门书院讲学,题写“贵门”二字,自此鹿门改为贵门。
借赈灾之便而来鹿门书院讲学,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之嫌。朱熹以道德文章见长,但并非迂腐古板的冬烘先生,有时看书看到头晕眼花,也会发发“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的牢骚。讲学之余,朱熹到白宅墅吕规叔的草堂溜达,看到四周老梅怒放如琼花,便大发诗兴,挥笔题下“梅墅堆琼”,见村口的访友桥下泉水叮咚可爱,又书“石泉漱玉”。
至宋末的光景,恰逢宋代书院教育的极盛时期。鹿门书院已传到吕规叔的儿子吕祖璟一代,并加入了官办的意味,并有了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吕祖璟本来是一介书生,面对着敌人的金戈铁马而投笔从戎,后来官至淮南安抚使。因与当时的宰相韩侂胄不合,走了父亲的老路——辞官。将心力都放在书院上。
吕祖璟继承了父亲的文化教育事业,又把练武纳入教学之中,从此,鹿门书院成了全国少有的培养文武全才的地方。当时,东侧是更楼,西侧是书院,南面的操场就是演武场,贵门到白宅墅的乡路是骑马射箭的场所。
至此,鹿门书院走上了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吕规叔的后人也秉承着其建院的初衷兴学教人,在鹿鸣声中,继续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夙愿。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