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2025-09-03 07:08

来源:

实验室里,精密仪器闪烁着柔和的光,科研人员专注地记录着数据。这些从实验里孕育的研究成果,不久将在车间里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近期在绍兴滨海新区,诸如此类实验室与产业线无缝衔接的场景颇为常见。作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产业迭代的“聚能基地”,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正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制氢用离子膜功能材料和技术重点实验室。记者 骆 烨 摄

近年来,滨海新区通过政策激励、资源整合、产学研协同等举措,持续优化实验室布局,目前已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瞄准氢能领域

省级实验室再添“生力军”

近日,位于滨海新区的浙江省制氢用离子膜功能材料和技术重点实验室,入选今年新一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成为新区第三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为共建单位,设置离子膜大数据研究与实验中心、制备与评价中心、规模化制备与应用中心三大板块。

氢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其发展的关键瓶颈便是制氢用离子膜的性能与成本。该实验室研发的高离子传导性、高稳定性离子交换膜以及低成本制备工艺等,将推动电解水制氢技术迭代升级,为我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新区企业发展氢能提供科学动能。

实验室的优势在于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高校在基础研究上有优势,能从理论源头实现突破;企业懂市场、知需求,能让技术落地更精准。”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德琨介绍,实现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目前,该实验室已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构建起跨地域创新网络,形成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力推进国产离子膜迭代升级。

深耕优势产业

老牌实验室持续“领跑”

在绿色环保领域打造先进实验室平台的同时,滨海新区生物制造领域的“资深先锋”实验室活力不减。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浙江药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共建浙江省生物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并在2023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成为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高地。

该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对辅酶Q10工业菌进行改造和优化。“我们通过基因编辑工具改良原核和真核细胞的代谢途径、调控系统、能量平衡等,实现高效绿色的生物制造。”浙江医药研究院生化研究所项目群负责人陈丹青介绍,“比如辅酶Q10,传统生产方式糖耗高、效率低,我们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改造,让它‘吃’更少的糖,并提高生产的效率。”

生物制造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该实验室多项研究因显著带动生物制造产业链发展,在首届生物有机合成与生物制造产业大会上备受关注。该实验室还致力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高能级平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该实验室在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先后承担国家和市级科研课题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0篇。

“我们将利用现有的研发资源,更深入地开展细胞工厂的优化工作,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加速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转化,深度参与全省生物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行业进步贡献力量。”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技术总监兼研究院生化研究所所长刘泺表示。

此外,由古越龙山牵头组建的浙江省黄酒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围绕黄酒生产中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功效成分研究等方向开展攻关。据介绍,该实验室以绍兴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建成支撑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的重要基地。

政策全力呵护

构建多层次创新矩阵

实验室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制度土壤的滋养。近年来,滨海新区聚焦生物医药、绿色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精准布局实验室体系,形成“省级引领、市级支撑、校企联动”的多层次格局。今年发布的“1+9”产业政策中,明确对当年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奖励,同时配套人才、场地等“一揽子”支持,让实验室“轻装上阵”。

“我们走访企业时发现,不少科技型企业有技术需求,但独立建设实验室投入成本高、技术瓶颈大。因此我们推动‘企业+高校’共建实验室,比如德创环保与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医药与浙江工业大学等共建实验室,既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又让高校研发成果有了落地场景。”滨海新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氢能材料到生物制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滨海新区的实验室体系正像一张精密的创新网络,串联起科技、产业、经济的转化链条。“我们将紧扣国家战略和新区产业需求,大力推进新区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平台建设,持续深化‘概念验证+中试制造+市场推广’全链条转化模式,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实验室聚合产学研用、金融服务等资源,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生产线产品。”滨海新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朱灵斐 编辑:尉立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