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治水,不仅治出了鱼米之乡,还治出了水城桥都。
水多必然桥多。绍兴民间就有“出门坐船,抬脚过桥”之说。
清光绪年间,时之7.4平方公里的府城内,有河道37.07公里,石桥229座,平均每平方公里31座。据陈从周先生《绍兴石桥》一书所载,绍兴的这一桥梁密度,是清末时苏州城的2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威尼斯的45倍。
由此看来,称绍兴为中国古桥博物馆,是理所当然的;称绍兴为中国桥都,是顺理成章的;称绍兴为世界桥乡,也是恰如其分的。
越桥有成人、史久、量多、艺高之美
越桥有三美,量多而成时人之美,史久而成后人之美,艺高而成行人之美。
越桥有史久之美。
自百官候舜之舜桥——百官桥、勾践请功之灵汜桥以降,桥风绵延,代盛一代。
《太平寰宇记》等载,昔时舜避丹朱于此,百官等候之,因名舜桥,亦名百官桥,人称“天下第一桥”。
另据《水经注》载,灵汜桥乃越地最早见诸文字记载之石桥。唐李绅、元稹等亦多有诗咏。
越桥有量多之美。
宋嘉泰《会稽志》载时之名桥201座,明万历、清乾隆《绍兴府志》分录时之古桥382座、551座,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标有府城桥梁229座。
今据普查,尚存百年以上古桥703座。
茅以升先生谓中国古桥“几尽见于此乡”,陈从周先生称“万古名桥出越州”。
越桥有艺高之美。
曰形态,竹、木及石柱、石墩、石伸臂等梁桥,琳琅满目;折边、半圆、马蹄、椭圆、悬链线等拱桥,应有尽有;矴步、浮桥、吊桥、闸桥、廊桥、水门、水阁、纤道桥、避塘桥、梁拱组合桥等特种桥,风情万种。
曰雕凿,栏板、望柱与抱鼓,榫卯紧扣;亭、牌、碑与桥,浑然一体;龙、狮、鹿、麒麟、蝙蝠、鲤鱼等造型,栩栩如生;花草、云雷、绶带等纹饰,寓意祥瑞。
曰文书,名、联、诗、词、记,字字珠圆玉润;篆、隶、楷、行、草,个个堪作楷模。
曰景观,结构、布局与技术单象形式之美,可谓美不胜收;桥梁自身及与周边环境协调之美,恰似美女簪花。
绍兴漫长的桥史,形成了丰富的桥俗。
绍兴十座桥世代传唱
方言谐音,序桥数量。
八字桥。
一大木桥(方言中“大”有第一之意)、二凰仪桥(方言中“二”与“仪”同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方言中“四”与“蛳”同音)、五鲤鱼桥(方言中“五”与“鱼”同音)、六福禄桥(方言中“六”与“禄”同音)、七蕺坊桥(方言中“蕺”与“七”谐音)、八八字桥、九酒务桥(“九”与“酒”谐音)、十日晖桥(方言中“十”与“日”谐音)。
捐资建桥,立碑记事
绍兴的桥梁,除官府组织建造的外,一般由地方族长、乡绅发起组织、带头捐助、集资建造。
桥建成后,多会在桥的相关构件上刻上年号时日、匠人姓名;也有请名人记叙建桥过程,在桥头专立石碑的,如陶望龄的《渡东桥记及铭》、徐渭的《史氏桥记》等。
这些铭刻碑记,既教益时人,又启迪后人;既有历史资料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值。
桥头立市,桥旁聊天
在绍兴,桥梁建成后,桥头往往也成为水运的码头与陆路的结点,由此人员不断集聚,以至渐成街市、集镇,一些乡镇地名也相应而来,如柯桥、下方桥、谢家桥等。
绍兴人还喜欢在桥旁闲聊,因为这里人流量大,信息多,市面灵(方言,意为消息灵通),“天上天下,不如大善桥下”“游遍天下,不如东浦大木桥下”等谚语,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建桥设亭,廊桥结合
绍兴的很多桥都建有桥头亭,有八角的、四角的,五花八门。
这些亭,主要供行人憩息、避雨、躲风,有的还配有碑、联、额等,兼具增闻益智的功效。
更有意思的是,也有在桥上建亭、廊的,既节约了土地,又充实丰富了桥的功能。
绍兴人的创意水平,由此可见。
建管并举,庙庵护桥
绍兴不少桥的旁边,往往同时建有寺庙庵堂,作为桥梁的配套工程。
这些寺庵,不同于其他寺庵的一大职能,是管理建桥所余的资金等,并与日后的香火钱结合在一起,用于桥梁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放眼长远、不只顾眼前,系统谋划、不简单从事,举一反三、不就事论事,这正是绍兴人的行事风格、高明所在,也是诸多古桥保存并沿用至今的一大法宝。
八字桥,我国城桥之魁首
位于绍兴古城内的八字桥,架于三河交汇处,以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而得名,至今完好通行,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八字桥是我国桥身有文字标志的最古老的城市桥梁,堪称城桥之魁首,并由此而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同样架于三河交汇处而又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还有绍兴城南栖凫村的三接桥。该桥建于清末,一桥通三岸,桥面丫形,姿态自然,意趣横生,现为绍兴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宁桥,绍兴现存最早最长立交桥
位于绍兴古城内的广宁桥,有专家研究认为建于唐代,上通行人、车马,下通船只、纤夫,是绍兴现存最早、最长的七折边拱古代立交桥,目前仍然完好无损,甚至连汽车都在通行。
如此建造质量,堪称一大奇迹。
(节选自《绍兴有意思》)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冯建荣/文 章斌/摄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