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自觉自律,重视正心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如《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严以修身律己,这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修心与修言,为立身之本的内外映照。《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心”的核心在于涵养心性,澄明本心,不为私欲所蔽。古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有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现实中,少数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精神之“钙”流失,根源即在于内心定力不足,一旦面对诱惑考验,便立场不稳、底线失守。而“修言”则是内在德行的外在表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言语的谦恭、慎重与责任感。“言出如箭,不可乱发”,轻诺寡信、口是心非、夸大其词,都是德行亏缺的表现,极易透支组织信任,疏远群众感情。二者如同根与叶,“心正”则“言顺”,“修心”为体,“修言”为用,共同勾勒出君子人格的基础轮廓。
修行与修身,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要旨在于不断检视、约束自身行为,使之符合道义规范。“修行”贵在躬身实践,重在点滴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是沉下身去察实情、解民忧,还是浮于表面走形式、图虚名?是克己奉公、夙夜在公,还是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细微之处见精神,日积跬步方显本色。“修身”则是对身体发肤、情欲感官的合理约束与管理。“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意指人不能没有快乐,但快乐不能没有节制。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唯有在物欲横流中保持警醒,洁身自好,方能气定神闲、立得稳当。“修行”是向外的实践,“修身”是向内的自持,二者相互促进,编织出君子砥砺前行的生命经纬。
修习与修境,为提升境界的持续熔炼。《荀子·劝学》开篇点题:“学不可以已”。“修习”是终身之事,唯有不断通过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实现认知与境界的螺旋上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党员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如饥似渴学习理论、钻研业务、领悟规律,方能与时俱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无知而乱的困境。而“修境”则强调外在环境的熏陶塑造与主动营造。“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交友圈、生活圈、工作圈,构成环绕个体的重要“场域”。“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接近什么人、浸染何种风气,潜移默化中影响甚巨。领导干部尤需警惕“小圈子”的腐蚀力,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慎交益友,乐交诤友,远离佞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修习”增长内在智识,“修境”优化外部土壤,二者内外兼修,为君子品格的升华提供不竭动力。
修持以恒,当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终生之不懈追求。《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修身之道,最忌虎头蛇尾,难在持之以恒。今天,我们更需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清醒自觉融入日常,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作为修身常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新时代的奋斗征途上行稳致远,真正将“修身明德”的金字招牌擦拭得熠熠生辉。
(通讯员:何彦佐)
作者: 编辑:丁浩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