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义无反顾 报效祖国 ——陇南的抗日救亡运动

2025-09-01 14:43

来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开始全面抵抗侵略者。

1937年7月中旬,甘肃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远离抗日前线的陇南纷纷成立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在四川成都市成城中学读书的武都籍学生杨陇人(原名杨增鑫)在《惊心报》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积极参加进步组织“成都学生出川抗日义勇军”。1934年,杨陇人返回故里,在武都贡院小学任教。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发起成立了“武都青年抗战团”(简称抗战团)并任团长,当地驻军团长任谦到会。抗战团成立后,组织宣传队、歌咏队、抗战剧团,用喊口号、演讲、歌咏、话剧、标语、壁报、漫画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积极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打倒日寇,保卫祖国。他们呼吁兴办学校,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培养人才,建设祖国;提倡移风易俗,树立新风,肃清烟毒,严禁赌博;宣传厉行节约、支援抗日等活动。为了深入群众,除城区外,他们还前往汉王、两水、马街、安化等有集市的乡镇在逢集日进行抗战宣传。

1937年冬,在兰州读书的武都青年学生李茂春、陈子恪等组织寒假返武的旅兰学生,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利用假期组织学校师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春,他们又成立了武都防护团。当时,日机三五成群,不时侵入县境,武都防护团成立后,宣传防空常识,发警报,疏散居民、学生,维护秩序,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积极推进战区及沦陷区的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强民族抗战力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组织战区沦陷区撤退出的中小学教师及社教人员组成中小学教师服务团。1939年6月,礼县成立了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礼县分团,有教师20多人参加,开办民众夜校1所。

他们组织宣传小组上街宣传抗日救亡,教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流亡三部曲》等,同时演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西和县地方青年组成“青年话剧社”“文化服务社”,在城乡演唱抗日歌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1938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农经系毕业的成县籍进步知识分子、抗日民族先锋队队员卜宪基,担任了成县师范教导主任。他首先在进步师生中发展了一批抗日民族先锋队队员。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有折步洲(即叶滨)、邓述祖(即邓品珊)等20多名队员。

宣传队成立后,在卜宪基、田宝瑞、王次兰等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先后排练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狂欢之夜》,歌剧《渔光曲》(根据影片《渔光曲》改编),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等20多个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节目,深入城镇乡村进行宣传演出。这期间,即使假期宣传队的活动也照常进行。当时在天水读书的成县籍进步青年赵玉兴、胡毓林回成县后,也主动担任角色,演出话剧,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他们还到康县进行了宣传演出。

1938年10月下旬,卜宪基倡导创办了一份抗日小报,报名为《卢沟桥》,由折步洲、邓述祖等担任主编,高联珠负责刻写。为了扩大抗日小报的影响,经同校方协商,将《卢沟桥》定为成县师范校刊,半月出一期,用壁报形式张贴,有时也编成四开两版的油印小报,内容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版面活泼,图文并茂,体裁多样,有散文、诗歌、漫画、宣传画等。一些重大新闻及抗日救亡宣传队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的情况登在显赫位置,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会战”“武汉失守”等重大事件,都以“号外”形式进行刊登,以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精神。

1939年3月,《卢沟桥》改为周刊,临时有重要新闻消息就编成传单,群众称之为“快报”,发行范围也从学校逐步面向社会。国民党当局公开出面干预,妄图镇压进步师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学校慑于当局压力,宣布将领导抗日救亡宣传队的折步洲、邓述祖、王嘉恺等进步学生开除学籍。卜宪基决定让折步洲、邓述祖、王嘉恺、石琦、李建章、胡思智等6名学生即速离开成县,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迫害。

1940年2月16日,折步洲、邓述祖等带着卜宪基写给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信件,找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办事处的同志看了卜宪基的信件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为他们起了化名。折步洲化名为“华露果”,邓述祖化名为“雷进”,由办事处介绍到陕西三原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同年5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烽火岁月践初心

陇南地下党掀起抗日救亡浪潮

这一段时期,正值中共陇南地下党组织初步建立之际,地下党组织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8年冬末开始,徽县党组织以学校为主体,广泛组织各学校师生办墙报、编演抗日文艺节目,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募捐等。党组织的主要成员和甘工委派来徽县协助工作的同志,均以学校教员的合法身份,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抗日救亡热潮在各学校蓬勃兴起。

1941年前后,抗日救亡宣传达到高潮,党组织又把抗日救亡活动由学校引向社会,上街游行演讲、下乡宣传、募集抗日物品等,支援前方军队抗战。逢庙会、集市,就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骂汉奸》《汉奸的下场》等抗日剧目,演唱和教唱抗日歌曲,张贴抗日标语,发抗日传单,唤醒民众团结一致,坚持抗战,抗日救亡运动在城乡群众中逐步深入。

中共党员苏河返回家乡两当后,担任了县城东街高等小学校长,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组织了“两当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乡村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到天水、成县、徽县一带巡回演出。

1940年初,中共党员王锐青回到武都后,根据中共甘工委和徽县县委“以公开职业掩护党的工作和组织各种进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指示,首先发展了两个党的外围组织,一是“武都教育用品合作社”,二是“武都青年维梓团”。在王锐青、苏河等人的发动和影响下,陇南民众的抗日热情不断高涨。

抗战期间,数万陇南热血青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辞亲人、别故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疆场,作出了重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陇南九县参加抗日的壮士有50000多人。其中,仅在艰苦卓绝的中条山战役中牺牲的陇南籍官兵就达四五百人。礼县出征抗日壮士15000余人,将及全县总人口的1/10。仅有10多万人口的西和县,“计自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起截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底止,我县历年出征军人已达七千人以上”。成县共出征抗日壮士9345人,至1943年9月,在各抗日战场阵亡的成县籍官兵已达146人。

陇南儿女义无反顾、报效祖国的壮举,将永远留在中国抗战史册上。

文县碧口镇抗日楼

抗日楼位于文县碧口镇西山坡的碧口小学旁,是一幢二层木瓦结构的仿古木楼。楼高12米,屋顶四角飞檐翘角,二楼可纵览碧口镇全景。现保存完好。

抗日楼最早名为抑环楼,是时任国民党部队第一师独立旅旅长丁德隆在1933年执行蒋介石阻击红军的命令时,驻防碧口所修建的军事驻防建筑之一。楼的顶层用作哨兵瞭望,下层供军士消遣娱乐。后因战事突变,楼尚未派上用场,军队即于1935年撤离。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碧口进步青年马浩天、杨震平、吕继福等成立“志同读书会”,在青年学生及开明人士中宣传抗日思想。抗日宣传队——新碧话剧团把这里作为开展活动的中心,演出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地方政府曾在此设立防空哨,以防日军空袭。1938年,抗日烽火燎遍中华大地,为唤起民众抗日激情,经碧口工、商、学各界联席会议商议,抑环楼更名为抗日楼。2013年,该楼被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礼县罗坝镇梁坪村抗日标语

罗坝镇抗日标语遗迹位于礼县罗坝镇梁坪村梁启堂房屋背墙上,标语长12.3米,宽0.64米,字大小为64厘米×35厘米,字体为楷体,红色,用红土书写。20世纪70年代,文物保护者用墨描边,现保存较好。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党中央“东出陕甘交界的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一带”的指示在哈达铺发布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组织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决定分三路向东进军,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

9月11日,左路军六军直属机关和十七师部队移兵崖城期间,六军政治委员王震在崖城小学堂召开会议,宣布成立由当地8位贫苦农民组成的红色组织礼县抗日救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红军纪律严明,除了用实际行动感染、教育群众外,还利用刷写标语、开会座谈、唱革命歌谣等办法,向群众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和革命道理,教育群众行动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地主豪绅做坚决斗争。红军长征途经上坪苏集沟、玉皇殿、罗坝梁坪等村时,用红土在墙壁上书写了“消灭毛炳文,活捉鲁大昌”“灭富济贫”“不愿当亡国奴的民众自动起来成立抗日革命委员会”等大幅标语,用以启迪民众、投身革命。现3幅标语还剩下罗坝镇梁坪村一处,是礼县现存红二方面军长征过礼县时书写和留存的唯一抗战宣传标语。

1991年,这一宣传标语被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编辑:丁浩沨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