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光影艺术
绍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孟繁羽,80后,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最开始,孟繁羽的人生规划里并没有“摄影”这两个字,他本想做一名工业设计师,盼着能让自己设计的东西,实实在在走进别人的生活。
改变从艺术高考培训时的一个偶然开始。那天他路过一个教室,听见里边传来低缓又有力量的声音,还夹杂着幻灯机运转时特有的“咔嗒、咔嗒”声——那声音勾着他的脚步,让他忍不住停在门口,悄悄推开一条门缝往里看。
教室里暗沉沉的,只有前方一面白墙上亮着光,鲁迅美术学院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手里捏着照片,一张一张往机器里送。屏幕上跳出来的,是镜头下的西藏。整个教室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只有老师的声音随着画面流转,讲照片里的故事,讲镜头后的遇见。
孟繁羽站在门口,像被钉住了似的,忽然就想起书里读到的柏拉图洞穴寓言。“那些照片哪里是纸上的影像,分明是洞外真实的世界,而我们这些被光影包裹的人,正跟着老师的声音,一点点触摸到那些遥远又鲜活的角落。”
直到下课铃响,教室里的灯亮起来,孟繁羽才慌慌张张地退开,可那天的光,幻灯机的轻响,还有屏幕上那片撞进心里的蓝,哪怕过了20多年,还是清晰得像昨天发生的事。
后来,孟繁羽成了那间教室的“常客”,也因此看到了好多世界著名摄影作品,如路易斯海因、奥古斯特桑德、布列松、罗伯特卡帕等大师的作品,也让他明白了摄影并不是简单地按下快门,而是要寻找现实的影子;那摄影师,就是那个轻轻推开时光大门的人,带着人们隔着岁月,重新遇见那些不该被忘记的瞬间。
解构工业遗产
在孟繁羽的摄影生涯中,最满意的作品是《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躲藏在大地里休眠的昆虫在春天苏醒,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运转。
东北的重工业工厂是孟繁羽童年记忆中独特的情感寄托,如今旧工业淡出历史,制作工业建筑的影像成为他对时代的见证。而《惊蛰》系列便是通过摄影将废弃厂房、机械零件等符号解构为“图像片段”,并以一种镜面折射的“转基因”方法,重构为昆虫或海洋生物的拟态,进行记忆重构与时空折叠。“这种手法不仅是对工业时代消逝的追忆,更是将‘废墟’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后工业生物形态,形成时空交叠的‘记忆漂移’效应,展示了摄影结合设计的可能性。”孟繁羽表示。
孟繁羽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他用镜头将建筑与昆虫编织成跨越认知的生命寓言:早期作品中,建筑与昆虫的组接带着粗粝的“碰撞感”,如同蒸汽机车时代“肉身与钢铁的搏斗”,展现旧自然被打破的张力;后期《惊蛰—白色物质》则更显“融合性”,色调纯净、形态更趋和谐,暗示着科技与自然达成新平衡的可能。
“以孟繁羽《惊蛰》系列中‘建筑与昆虫组接’的核心视觉为切入点,对比传统摄影中对自然与建筑的写实呈现,突出其作品‘旧自然元素解构重组为新物种’的颠覆性——就像蒸汽机车到高铁的形态跃迁,《惊蛰》让熟悉的建筑与生物在镜头下完成了一场跨越认知的‘变形’,构建出科技时代的生命新形态。”河南省郑州市商都艺术馆这样评价他的作品。
深耕诗路文化
2019年,孟繁羽迎来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他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拍摄东北工业遗产影像纪实项目。为完成这一项目,他走遍东北三省,用镜头记录工业文明的痕迹。但拍摄结束后,他总觉得工作尚未收尾,“希望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工业遗产活化”。带着这份想法,孟繁羽前往上海、杭州考察,偶然得知绍兴一所高校刚开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正在招聘教师。他顺利通过面试后,从冰雪北国来到烟雨江南,在绍兴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哈尔滨与绍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一个地平线辽阔,粗犷豪放,一个是水平线温婉,精致婉约;一个以“雪”为魂,一个以“雨”为韵。这份南北差异,成了孟繁羽后续创作的隐性线索,他在不自觉的比较中,慢慢梳理出属于自己的影像语言。
而绍兴本身,更满足他对江南的所有想象:这里不仅有“渔歌唱晚”的东方意蕴,更因辈出的文化名人而厚重:从治水的大禹、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到“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堪称民族脊梁的鲁迅;“永和九年”“绍兴三年”“嘉定二年”……那些刻在时光里的年号,让他时常生出“到陆游墓前诉‘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念想。
选择在绍兴当老师,源于孟繁羽心中一份深切的情结。“在成长历程中,我有幸遇到过许多好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始终激励着我。”他始终记得那句关于教育的箴言:“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期待自己能成为这样的“推动者”,某天学生展翅翱翔时,自己能是他们振翅下的那阵风。
如今,孟繁羽正专注于《诗山河韵・会稽山曹娥江诗路文化遗产摄影》项目。该项目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为核心,围绕会稽山、曹娥江文化带展开。他从现存的历史遗迹中追溯过往,结合会稽山、曹娥江诗路文化与大禹精神、阳明精神进行在地性图像创作;同时,通过对过往诗歌的图像考证,展现人们对时间与历史的态度,力图以线性的时间脉络,传递关于国家、民族、命运,以及进步、自强、奋斗的深层理念。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