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日战争的悲壮与荣光
任祥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重读了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次泪目中、一次次热血沸腾中仿佛触摸到一段滚烫的历史,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革命精神的深刻洗礼。
这部3卷本、180万字的鸿篇巨制,以恢弘的叙事视角和细腻的个体描写,将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史诗铺陈于眼前。它不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觉醒史、一部血肉与意志的赞歌。合卷沉思,历史的烟云与当下的现实在此交织,带给我深刻的震撼与启示。
王树增的笔触最动人心魄之处,在于他赋予历史以鲜活的“肉身”。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25万伤亡的代价抵挡日军数月,士兵们“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和敌人扭打成一团”。这些细节让历史从教科书的抽象概括中挣脱,化作一幕幕血与火的真实场景。作者通过普通士兵的出身、性格甚至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将战争还原为“个人化的苦难”——他们或许是农民的儿子,或许是新婚的丈夫,却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以血肉之躯筑成防线。这种“肉身化”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白,而是千万无名者的集体呐喊。
书中对“精神力量”的剖析尤为深刻。当日军惊讶于中国士兵在绝境中仍“拼尽最后一滴血”时,王树增指出,这种力量绝非简单的“意识形态”或“信仰”可以概括。它源于更深层的文化基因:从冷云等8位女战士手挽手投江殉国,到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的遗言,中华民族的韧性在绝境中迸发。作者以严谨的历史观,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与共产党敌后游击的智慧斗争并置,展现出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战的精神底色。
王树增并未止步于讴歌英雄,而是以冷峻的笔触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这让我们对战争背后的文明不断进行反思。书中描写南京保卫战后“粗瓷碗里的茶水与干粮”,是百姓倾尽所有的支援;高校西迁途中“草鞋磨穿、牛棚著书”的场景,则是文化火种在战火中的艰难存续。这些细节揭示了一个真理:战争的胜利不仅依靠枪炮,更依赖于文明根基的坚韧。作者将抗日战争置于二战的全球视野中,对比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差异,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必须以苦难为代价”。这种反思让历史叙事超越了复仇情绪,升华为对文明存续的哲学叩问。
阅读过程中,最令人震颤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无数边防战士用生命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领土,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传承”。王树增刻意将写作对象指向青年,因为“遗忘”是比战争更可怕的敌人。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书中那些“用生命践行使命”的故事,恰似一剂清醒药,提醒我们:安逸生活不应消磨精神的锐气,和平年代仍需保持“战斗的姿态”。
合上《抗日战争》,耳边犹闻隆隆的枪炮声、冲锋的呐喊声。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构建民族精神的坐标系。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武器的先进,而在于人民心中是否深植“拒绝卑微”的骨气;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腾飞,更需要从历史矿脉中提炼精神的火种。正如作者所言:“文明的进步建立在苦难的废墟之上”。当我们将书中的故事转化为内心的力量,便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挑战,让抗战精神在和平年代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系山东读者
人类对地方之爱
李秀明
今年夏天,浙BA(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都很火,这些非职业化的体育比赛为江浙两省各城市带来巨大的流量,有力地推广了城市文化,有效地提振了民众消费。但我觉得,这些城市比赛火爆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结——恋地情结在驱动,这些以城市命名的体育赛事,没有商业品牌冠名,只是靠单纯的城市区域的号召力,就足以唤起民众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热爱和自豪。
那么,哪些地方、哪些环境特征能让人产生恋地情结呢?一个具有持续吸引力的人文地理环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这就是《恋地情结》这本书努力探索、想要解决的问题。
《恋地情结》是美籍华裔学者段义孚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这本书中致力于分析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思考人类如何感知环境、环境又如何塑造人类的情感和感知能力,并最终建构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诸多有趣的问题。读完这本书,至少能让我们更系统地认识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急切地想重游某个景点?为什么故乡始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我们居住的环境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恋地情结主要是指人对地方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世界观。比如大部分的绍兴人就有较强的恋地情结,有个绍兴朋友说:如果你不喜欢绍兴,就去一趟北上广,回来就会更加热爱绍兴。我们因为长期生活在四季分明的稽山鉴水之中,形成的就是一个有山有水、四季轮回的理想世界图景,这和生活在热带雨林、北极冰雪世界中民众的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
全书共十四章。前六章分析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有身体感知、心理反应和文化态度等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都会对认识环境产生影响。一个温馨的环境,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体验到愉悦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融为一体、彼此烘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感知能力也将弱化,老年人的世界比年轻人的略显灰暗,更加安静,味觉、嗅觉也相应更加迟钝。从第七章开始,作者开始探究环境对人的感知能力、价值观、世界观等产生的重大影响。
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从第11章到14章,作者用了四章篇幅来专门讨论“理想的城市”问题,探讨了城市的出现、现代的理想城市、抽象的城市符号和城市别名、具体的社区生活体验等内容,试图回答“一个令人留恋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这个问题。该书认为一个好的城市,一般有两个认知层面,一个是高度抽象化的符号或者意象层面,就像明信片或者宣传画册上的那样,另一个是非常具象化的,也就是人们生活在自己社区中的切身体验。所以,每个地方在建设良好社区、提高居民生活体验的同时,还需要足够多的文字意象、艺术符号来加持。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地球,都需要有更多媒体、诗人、小说家、音乐家、画家等来书写他们的恋地之情,创造出更多的文艺作品,让我们看到光芒四射的恋地之情,建构人与地方、人类与地球的情感纽带。
对我这样的中国读者更有吸引力的,当然还有作者的中国情结。作为一位华裔学者,段义孚先生对中国这片土地充满深情,在不同的章节都专门讨论了中国的相关问题,比如中国的环境与国人的恋地情结,中国人的民族中心主义,在分析城市生活时,也有专节讨论汉唐的长安与两宋之杭州。比如,书中提出,中国的地貌风光和欧洲的大相径庭,缺乏平缓的起伏,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冲积平原和陡峭山地中,山地因而显得比实际更为高大峻峭。中国人把描绘地理景观的艺术称为“山水画”,就是从陡立的山峰和扇状平原这两种典型的地貌形态中抽象出风景画的两条主轴,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在美学价值上并不同等,山占据优势,中国的山岳比河流更具崇高意境。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欧美人对海滨和岛屿情有独钟,而中国文人则把“归隐山林”“渔樵江渚”当作理想的生活环境。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建造与回应的态度始终与理想的环境息息相关。理想的环境源于宇宙的启示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相互呼应,从古至今作为人在大地上建造家园的原始驱动力,这便是人类“恋地情结”的核心内涵。段义孚先生的这本《恋地情结》,能为我们理解自己的人地情感纽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路径,也能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地方文化研究者提供城市文化品牌建构的理论框架。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
作者: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