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两帧剧照:戏台唱金戈

2025-09-01 09:28

来源:

在长达14年的抗战烽火中,戏剧舞台也成为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1936年,新昌县的一批爱国青年将舞台化为战场,以文艺的力量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新昌县档案馆珍藏了两帧抗日剧照——《走》和《秋阳》,展现了记烽火中的文艺担当,记录了新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爱国热情与不屈精神。

18元排演两部抗战话剧

1936年11月的一天,新昌县城隍庙里,人们沉浸在一片激情高涨的氛围中,由新昌民众剧社排演的抗日话剧《走》和《秋阳》正在这里首演。

剧照《秋阳》

两幕剧《走》的故事围绕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她为了要求独立生活,由此坚决摆脱旧家庭中婆媳之间的矛盾毅然走出自己的家,最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独幕剧《秋阳》讲述的是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沦陷区的一猎户儿子贪图一只表,将躲藏在猎户家中的一名抗日义勇军出卖给伪军以致被捕,猎人发觉后将自己的儿子枪杀的故事。

为纪念首演成功,话剧社在新昌南门外棋盘山腰一家农户屋前摄下了《走》第一幕剧照,在山中松林下,摄下了《秋阳》的剧照。这两张剧照定格了新昌人民用艺术抗争的身影,也记录了一个民族在危难中的精神高度。

剧照《走》

在民族危亡之际,新昌的热血青年们选择用文艺唤醒民众。1936年,上海、杭州等地一些失业回乡工人、失学回乡学生和新昌当地一些进步青年在新昌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叶宗淦、俞菊生、陈山、俞元亮、吕家振、吕谷、杨雪梅、俞轶人等倡议成立话剧社,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来激发新昌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由于经费紧张,话剧社成为新昌民众教育馆所属的一个民间流动组织,由教育馆支付一定的演出经费,话剧社也定名为“新昌民众剧社。”由于民众教育馆是设在新昌城隍庙内,剧社的地址设在城隍庙内,剧社人员平时都在陈山家王家塘聚集讨论和学习剧本内容,只有排演和演出时才去城隍庙。当时由于经费的限制,民众教育馆只拿出18元演出经费。

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走》和《秋阳》成功首演,这两部话剧以普通人的觉醒与抉择,点燃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激发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嵊县地下党负责人张珂表在观看后表示:这些演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让抗日救亡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成为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

石城青年的创作与呐喊

新昌的抗日青年,通过戏剧活动,点燃了新昌的抗日救亡之火,吸引了许多热血青年的参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昌县抗敌后援会成立,县政府以民众剧社为基础成立抗敌后援会战时服务团流动宣传队,他们排练了大型话剧《古城在怒吼》《张家店》《八一三之夜》《刘翠娥》和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先后在镇、村多地演出。

据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资料记载,流动宣传队每到一地,先绕村一周,吹起响亮的军号,唱着高昂的歌曲,吸引村里的青年和儿童,把他们围成一圈。此时,队员们紧张地忙碌开了:漫画组把几十幅画贴出去;标语组寻找适当的地方刷写抗日标语;歌咏组教孩子们唱抗日歌曲。晚上演出前先由叶宗淦、陈山、俞元亮等作抗日救亡演讲,接着,演出抗日话剧,剧情扣人心弦,感情随着剧情起伏,演到后来,演员与观众同仇敌忾,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吼声。

1938年3月,新昌县战时政工队成立。政工队一是宣传长期抗战,利用各种集会、纪念活动等巡回公演话剧、教唱救亡歌曲、刷写抗日标语、散发抗日传单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广大群众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二是开展地方武装中的宣传工作。

中共新昌地方党组织派党员进入该队,原抗日救亡流动宣传队成员均吸收为队员,这一当时有公开合法身份的组织成了党掌握的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重要基地。同时,党组织在政工队中发现和培养青年积极分子,壮大党的力量。梁福祥、叶宗淦、俞菊生、陈山、吕再岳等进步青年就是在这个时期经受了抗日救亡洪炉的淬炼,逐步成长为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剧照中的“新昌四杰”

1937年,叶宗淦、俞菊生、陈山、俞元亮、吕家振、吕谷、杨雪梅、俞轶人等人在新昌倡议成立话剧社,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其中叶宗淦、俞菊生、陈山、俞元亮因出色的活动能力,被时人称为“新昌四杰”。

叶宗淦,又名叶向阳,1941年7月担任皋北抗日自卫队指导员。同年9月9日,日伪军偷袭后堡村,年仅23岁的叶向阳在突围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该战役打响绍兴敌后抗日第一枪。现在绍兴吼山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座十余米高的立式石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一位年轻英俊的战士昂首挺立,右手紧握着钢枪,左手上扬至胸前,目光坚毅,注视远方……就是以绍兴后堡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的叶向阳烈士为原型而设计的雕像。

“四杰”中的俞菊生也是一位革命烈士。他于1942年底调到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曾任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工作队指导员等职,后来担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一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1944年3月13日,俞菊生在上虞横塘乡徐家岙村与日伪军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7岁。

陈山与俞元亮与则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工作。陈山原名杨时俊,著有越剧剧本《红灯记》《蚂蚁岛》《玉蜻蜓》《梁山伯与祝英台》(合作),历史剧剧本《梁红玉》(上、下集),诗集《北撤行》《渡江战》等,于1997年逝世。陈山在生前将一切资料移交新昌县档案馆,其中就包含了这两张珍贵的抗日剧照。俞元亮在四明山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后,改名俞德丰,长期从事部队和地方的文艺领导工作,于1978年逝世。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