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生态保护的投入转化为真金白银,鼓足农户的“钱袋子”?拼多多的实践给出了破题思路——以数字技术为杠杆,撬动“生态资源—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全链条转化。
作为云南省的农业大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区内祥云脐橙、宾川柑橘、弥渡葡萄等优势农产品丰富。科技小院师生在该州古生片区开展实地调研时发现,在种植鲜食玉米、莴笋和马铃薯等作物的片区旱地区域,存在管理粗放、施肥时间和比例不科学等现象,导致雨季旱地田块养分流失较大,给洱海水质保护带来挑战,这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保护洱海环境为基础的发展导向不符。
在平台的支持下,科技小院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设计并构建了集“实名制购肥、定点配送、精准施肥、监控监管”于一体的养分智慧管控体系,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农户科学施肥、改善区域环境。
“就像‘农业版12306’,能精准管理农户地块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形成精准施肥方案并落地实现,合理调控施肥减少养分流失。”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金可默介绍,“预计使试点区域排入洱海的氮磷量减少30%以上,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减轻对洱海的环境压力,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目前,该体系已在古生片区南庄开展试点工作,试点面积100亩,涉及20余家农户。
平台深度参与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供给。在研发端,2024年,河北曲周刘庄科技小院集群参与攻关“绿色吨半粮”目标,实现了增产、减排、节能的综合管理,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增产42%。该项行动的关键举措之一“绿色智能肥料”便是在平台支持下研发。2023年,平台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设立研究基金,其中200万元用于支持“绿色吨半粮”专用肥料的研发。在销售端,平台联合地方政府创新打造“农地云拼”模式,通过智慧物流系统将广西百香果、云南雪莲果等地区特色农产品直连全国消费者,帮助农户平均增收30%以上,在打通助农数字化“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倒逼农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升级。
当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当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激情碰撞,沃野千里的神州土地,便焕发出“绿”与“金”交相辉映的璀璨光芒。在这条“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上,拼多多正用数字技术续写“两山”理念的时代篇章,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电商新智慧。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