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孙犁“出山”

2025-08-30 16:59

来源:

1937年秋,一个载入华北史册的灾难性时刻。老天怒吼,雷声嘶鸣,暴雨连绵,在河北省安平县境内,沟满壕平,一片汪洋,冲出滹沱河河槽的洪流,如同咆哮的猛兽一般撞击着南北河床,邻近南堤的东辽城(今孙遥城)村内,大街小巷水漫金山,村民们望天长叹,泪流满面。

当时正在家中歇假,任教白洋淀同口小学的孙振海(即后来的著名作家孙犁),更是忧心如焚。

此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日寇铁蹄横踏中原。同口小学回不去了,刚拿起一年多的教鞭,被日本人的魔爪所吞噬,自己寄放在安国县城父亲店铺的衣物,也被乱军洗劫一空。

“这就要亡国了吗?”孙振海苦苦思索。

看着彷徨在滹沱河堤、寝食难安的孙振海,父亲孙墨池、母亲张翠珠格外心疼。时为安国县某油坊掌柜的父亲,劝儿子孙振海说:“救国安邦自有大人物来管,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只会写写画画,咱还是捱着过日子吧。我听说,共产党在咱这一带正组织人民自卫军……”

一天清晨,孙振海早早起床,准备去西羽林村给亲戚家送些柴烧。突然,村西南方向骤然响起了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枪炮声。正在振海家帮工的堂叔孙增志为之一愣,他想到七七事变后,不仅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周边县市的各股土匪也兴风作浪,常常出没镇里村外,无恶不作。他告诉孙振海:“你在家别动,我先到街上看看。”刚走出过道口,就见从村里西街口,驰来两匹剽悍的枣红马,两个骑马人神态严肃,手拽马缰“吁”地一声,一东一西把孙增志夹在中间,一个身材略高的男子问道:“孙树勋(孙犁的学名)在不在家,他家在哪住?请带我们去找他!”

憨厚的孙增志连忙点头哈腰说:“在家,在家,我带你们去找。”

嘴上应着,孙增志心里却在琢磨:他们怎么知道振海的学名,又为什么来得这么早,会不会是……我不能直接把他们领到侄子家,先把他们带到振海家新盖的宅院,然后再想办法吧!想到这儿,为避免来者不善造成恶果,孙增志灵机一动,故意绕开临近胡同,拐弯抹角绕远,然后停下脚步,对那两个人解释说:“忘记跟你们说了,这是树勋家新盖的房,还没住进来,你们等一会儿,我再去找找。”来人点头应允。

到了孙家老院,孙增志告诉侄儿孙振海说:“有两个人骑着大马来找你,正好被我碰上,你见不见?”

“既然来了,怎么也得会一会呀,两个人长得什么样,有多大年纪?”孙振海问道。

“我看和你岁数不相上下,长得挺威武的,一个高个,一个矮一点,说话倒也和气。”孙增志回答。

等孙振海进了自家新院,两个骑马人不约而同鼓起了掌。振海亲热地拉着两人的手进了屋,转身对堂叔孙增志说:“这两个都是我的朋友,大个叫陈条明,小个叫李之琏,我跟您老说过,陈条明是蠡县的,十四岁和我一同考入保定育德中学。”接着,他问来客:“今儿个怎么找到我家里来了?”

“树勋,我知道你在家的名字叫振海。自从日本鬼子侵入我国,伟大的抗日战争拉开序幕。眼下,吕正操司令员组织并创建了人民自卫军,就在咱们这一带开展活动,队伍里非常缺少文化人,我举荐了你,部队首长叫我们两个请你出山,参加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这不,今儿个专程过来……”李之琏说。

没等孙振海答话,闻讯赶来的孙振海父亲孙墨池说:“不急不急,还是先请两位吃早饭……”站在一旁的孙增志也随即对孙振海母亲张翠珠说:“嫂子,快做早饭,让他们吃了饭再说……”

孙振海说:“咱们这一带经常受土匪扫荡干扰,乡亲们把吃的东西都收起来了。今儿个咱们烙饼炒菜喝稀粥,将就一顿……”

“听孙树勋的,吃了饭再说。树勋你知道吗,临来时,首长已派出人马赶到深泽一带,刚才的枪响,就来自咱们的队伍,解决了周边县的土匪头子。吃了饭,你和家人商量商量,哪天到咱队伍来,捎个信,我们再来接你……”李之琏一边帮忙择葱,一边对孙振海说。

这天晚上,月明星稀,夜幕静朗,在孙振海旧宅西屋,一家人先后落座,孙墨池动情地对儿子说:“我从小当学徒,创下了这份家业,说厚不厚,说薄也不薄。咱有五十亩地,村北盖了新房,牲口棚、草棚、磨棚,一样都不少,在村里算得上是个富户。你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就活了你一个,咱老孙家几辈单传,这家里就指望着你。出去抗日,按理说这是正道,可我这心里堵得慌,到了队伍,就得扛枪打仗,那枪子可不长眼,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咱这家子就全完了。再说,你打小身子骨弱,行军途中跋山涉水,能吃得消?还有,你的老婆孩子,能舍得下?”

看着抹泪的母亲,凝目注视自己的妻子,孙振海说:“父亲和家人的心情我都明白,可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咱们的这场民族灾难,谁能回避,谁又能置之不理?就好比家里进来了野兽,咱说什么也得消灭它。在这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当口,我要拿起笔来写文章,鼓舞全国民众,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共同拧成一股绳,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一定要参加咱们的队伍,与大家一道抗日救国!”

没过几天,东辽城(今孙遥城)村街头,又驰来三匹大马,孙振海跨上其中一骑,与陈条明、李之琏一起扬鞭出村,向人民自卫军的驻地策马而去。不久,在《冀中导报》,在《晋察冀日报》,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报刊上,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署名“孙犁”的作者。投身抗战工作后,孙犁陆续发表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荷花淀》《芦花荡》等一系列文章、小说,这些文字犹如催动亿万军民投身抗日战争的冲锋号角,回荡在辽阔的燕赵大地。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