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锚定“扮靓州府会客厅·打造羚城共享圈”的美好愿景,用心编织起“以社区搭台、社工支撑、社会组织协同、社区志愿者助力,社会慈善资源补充”的社会治理网络,让许多曾经棘手的难题有了“温情解法”,让寻常巷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社区搭台:下足“绣花”功夫解民忧
“提起综合楼,大家直摇头。”合作市通钦街社区居民李阿姨说,“一到下雨天,屋里进水,巷子成了烂泥塘,出门都犯愁。”这份“愁”,被精准记录在社区的“需求清单”上。得益于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甘南州共建单位财政局主动“接单”,注入20万元资金实施环境提升工程,让综合楼片区焕然一新。“现在路平了、水通了,心里也亮堂了!”
治理之要,首在精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张单子”统筹的不仅是资源和力量,更是让基层“绣花”功夫找到了“锈点”。在舟曲路社区,“微心愿”点亮孩子的小小梦想,“假期托管”解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夕阳在线”温暖着独居老人的心,“好舟到”矛盾调解巧妙化解邻里疙瘩,“双业红”联盟助力物业服务提升……这些带着温度的“小项目”,正是社区工作者们一户户走访、一次次倾听,将千家万户的“心头事”梳理分类后,精心烹制的“民生佳肴”。服务虽“小”,却是居民获得感最坚实的基石。
为了让这份温暖持续流淌,合作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的推进方案》《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共建单位考评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强有力的“党建共同体”。组织部门领航、街社协同、部门尽责、共建单位携手、社会力量参与,集合众智、汇聚众力,共同托举起一个个承载幸福的“温馨家园”。
社工支撑:织密邻里“暖心网”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居民才能更安心。”这是通钦街社区书记周芙蓉的切身体会。合作市委聚焦社区服务专业化转型,将60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社工,下沉到社区,这些社工带着热情与技能,扎根到合作市的各个网格中。他们每日穿行在楼栋街巷,敲开居民的门,倾听他们的心声,是社区里最熟悉的“贴心人”。
为了让这份专业更有力量,合作市为社工铺设了清晰的成长路径——“三岗十八级”的薪酬晋升机制保障了待遇,“市—街—社”三级联动的“理论+技能+资质”的培养体系持续“充电”,师徒结对帮带加速了年轻社工的成长;持证社工被纳入“两委”后备,成为社区服务的“生力军”。同时,伴随着德邻社工等专业力量的引入,这些服务变得更加精细,他们深耕“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的关爱领域,精心培育志愿者队伍,打造出“社区家庭教育课堂”“儿童议事会”“长者互助社”等一个个叫得响的品牌项目。专业社工用知识和爱心,织就了一张覆盖特殊群体、守护邻里温情的“暖心网”。
社会组织协同:爱心点亮“公益圈”
“你的多余,我的需要;买的是快乐,送的是爱心。”今年6月,通钦街社区的小广场上热闹非凡,合作市“社商居联合服务中心”携手通钦街社区举行的“热爱集市”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社区提供空间,商家拿出资源,理发店为困难老人免费理发,小超市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药店提供健康咨询……“空间换服务”的创新模式,有效增加了商业服务点位,提升了整合服务效率,让商业服务与公益爱心在这里奇妙融合,困难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
这份融合,还在不断深化。社区动态梳理商家“技能包”:建立动态化的商家专业服务资源清单,促进他们以专业优势参与社区治理。绍玛路社区,超市变身“慈善驿站”,捐赠物资、积分兑换爱心流转;卓尼路社区,诊所医生走进社区,健康讲座、义诊服务送到家门口;念钦街社区,餐馆、物业联手扮靓家园,整治环境、提升品质……
“社商居”的成立,不仅填补了社会组织空白,更像一个温暖的“枢纽”,将散落的爱心珍珠串成了璀璨的公益项链,为“五社联动”注入了充满活力的“商”力量。
社区志愿者助力:“移动探头”暖全城
在基层治理创新的浪潮中,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正成为新时代社区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前眼里只有订单和里程,现在感觉自己也是羚城的一分子了!”外卖小哥王强是通钦街道“羚城民情调查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遍布街头的“红色驿站”让他有了歇脚充电的“家”,社区帮他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作为“移动探头”,他在送餐途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卫生问题,能第一时间反馈给社区。“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特别暖。”王强的转变,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的生动缩影。
在合作市,像“羚城民情调查志愿服务队”已成燎原之势。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纷纷带头,群众按需“点单”,社区精准“派单”,志愿者队伍“接单”,定期公示“晒单”,抽查反馈“评单”。闭环管理让志愿服务精准高效:环境整治有他们的身影,治安巡逻有他们的脚步,政策宣传有他们的声音,文艺舞台有他们的风采。社区“一约四会”凝聚共识,那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已成为点亮社区文明、传递邻里温情的最美底色。
社会慈善资源补充:绘就幸福“新画卷”
涓涓细流,汇成爱河。合作市积极链接各方慈善资源,为社区治理注入汩汩暖流: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携手“校社共育”,在街道开设“法律咨询室”,法律专家定期坐班,为居民撑起法律“保护伞”;链接州内慈善组织资源,设立社区“微基金”,像精准的“及时雨”,帮扶困难家庭渡过难关;歌声、舞姿、墨香浸润社区,丰富了居民的精神家园……这些多元资源,如同调色盘上的斑斓色彩,在社区这个共同的画布上,描绘着温暖的图景。
党建“指挥棒”精准引领,“五社”要素深度交融,同频共振,资源从“散落四方”到“汇聚成河”,服务从“单一供给”到“百花齐放”,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合唱”。如今走在羚城合作市,你能真切感受到,每个人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参与的“主人翁”。
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幸福羚城”新画卷,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温暖铺展,生动诠释着“州府会客厅”的亮丽风采与“羚城共享圈”的深厚内涵。幸福,正从愿景变为羚城千家万户的现实生活。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